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父子軍的意思、父子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父子軍的解釋

唐 初禁軍的一種。以父兄告老,子弟相代為特征,故名。《新唐書·兵志》:“初, 高祖 以義兵起 太原 ,已定天下,悉罷遣歸,其願留宿衛者三萬人。 高祖 以 渭 北 白渠 旁民棄腴田分給之,號‘元從禁軍’。後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謂之‘父子軍’。” 唐 李涉 《邠州詞獻高尚書》之三:“ 朔方 忠義舊來聞,盡是 邠城 父子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父子軍是中國唐代府兵制體系中的一種特殊兵役形式,指士兵身份世襲、父死子繼的軍事編制制度。其核心特征在于将軍籍與家庭血緣綁定,形成世代相承的兵戶群體。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制度背景

“父子軍”并非獨立軍隊名稱,而是對唐代府兵制下世襲兵戶的統稱。府兵制規定,士兵一旦入軍籍,其家庭即成為“軍戶”,子代需在成年後頂替父職繼續服役。這一制度旨在保障兵源穩定,強化軍隊凝聚力,尤其適用于守衛京畿的“禁軍”和地方“折沖府”。


二、曆史淵源與運作機制

  1. 兵源世襲化

    唐承襲北朝至隋的府兵傳統,将軍戶編入“折沖府”(全國約634府)。士兵需自備武器糧饷,父輩退役或陣亡後,由健壯子嗣直接補缺,形成“父殁子代,兄亡弟繼”的鍊條。

  2. 選拔與職責

    子代替代需符合嚴格标準:年齡滿16歲、通過武藝考核且身體強健。父子軍主要承擔戍衛京師(稱“番上”)和邊疆輪守任務,戰時作為主力出征。


三、社會影響與制度衰落


四、文化意義

“父子軍”體現了古代中國“兵農合一”的治理思想,其興衰映射了唐代軍事制度與社會經濟的深層互動。這一概念在《木蘭詩》“兵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中亦有間接反映,凸顯家族承襲對兵制的滲透。


權威參考來源:

  1. 《新唐書·兵志》(北宋歐陽修等撰,正史兵制核心文獻)
  2.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近代史學經典,剖析制度變遷)
  3. 張國剛《唐代兵制研究》(當代兵制專著,制度運作考據)
  4. 《資治通鑒·唐紀》(司馬光編年史,制度衰落背景)
  5. 杜佑《通典》(唐代典章制度百科全書)

網絡擴展解釋

“父子軍”是唐初禁軍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其核心特征為父兄退役後由子弟接替,形成世代承襲的軍事編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據《新唐書·兵志》記載,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将部分自願留任的士兵編為“元從禁軍”。隨着士兵年老退役,允許其子弟代父從軍,這一制度被稱為“父子軍”。

2.核心特征

3.曆史演變

父子軍制度在唐初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後期因府兵制瓦解和募兵制興起逐漸被替代。其“世代相代”的模式對中晚唐藩鎮軍隊的家族化有一定影響。

4.文學印證

唐代詩人李涉在《邠州詞獻高尚書》中寫道:“朔方忠義舊來聞,盡是邠城父子軍”,反映了父子軍在當時的地域影響力和忠義形象。

父子軍是唐初特殊曆史背景下産生的軍事制度,兼具世襲性和功能性,既保障了禁軍穩定性,也為研究唐代兵制演變提供了重要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

安故重遷把臂炳慧補阙拾遺補溫裁規長發朝論辰參趁搭赤旆猝急電達東寺椟丸方平伐生風塵之驚風風火火幹濕球溫度表高魁格什文還級翰劄核議荒擾歡容檢曬監主敬上接下酒葫蘆撅竪浚泉蓮瓣林英沒空生有莫不聞女樂乾贶前台且并勤勞勇敢曲工攘攫日以繼夜日長一線讪讪少陪探偵提挈銅爵樓同質推介葦莞兀良誣情飨糖限界箫孔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