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父子军的意思、父子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父子军的解释

唐 初禁军的一种。以父兄告老,子弟相代为特征,故名。《新唐书·兵志》:“初, 高祖 以义兵起 太原 ,已定天下,悉罢遣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 高祖 以 渭 北 白渠 旁民弃腴田分给之,号‘元从禁军’。后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谓之‘父子军’。” 唐 李涉 《邠州词献高尚书》之三:“ 朔方 忠义旧来闻,尽是 邠城 父子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父子军是中国唐代府兵制体系中的一种特殊兵役形式,指士兵身份世袭、父死子继的军事编制制度。其核心特征在于将军籍与家庭血缘绑定,形成世代相承的兵户群体。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制度背景

“父子军”并非独立军队名称,而是对唐代府兵制下世袭兵户的统称。府兵制规定,士兵一旦入军籍,其家庭即成为“军户”,子代需在成年后顶替父职继续服役。这一制度旨在保障兵源稳定,强化军队凝聚力,尤其适用于守卫京畿的“禁军”和地方“折冲府”。


二、历史渊源与运作机制

  1. 兵源世袭化

    唐承袭北朝至隋的府兵传统,将军户编入“折冲府”(全国约634府)。士兵需自备武器粮饷,父辈退役或阵亡后,由健壮子嗣直接补缺,形成“父殁子代,兄亡弟继”的链条。

  2. 选拔与职责

    子代替代需符合严格标准:年龄满16岁、通过武艺考核且身体强健。父子军主要承担戍卫京师(称“番上”)和边疆轮守任务,战时作为主力出征。


三、社会影响与制度衰落


四、文化意义

“父子军”体现了古代中国“兵农合一”的治理思想,其兴衰映射了唐代军事制度与社会经济的深层互动。这一概念在《木兰诗》“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中亦有间接反映,凸显家族承袭对兵制的渗透。


权威参考来源:

  1. 《新唐书·兵志》(北宋欧阳修等撰,正史兵制核心文献)
  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近代史学经典,剖析制度变迁)
  3. 张国刚《唐代兵制研究》(当代兵制专著,制度运作考据)
  4. 《资治通鉴·唐纪》(司马光编年史,制度衰落背景)
  5. 杜佑《通典》(唐代典章制度百科全书)

网络扩展解释

“父子军”是唐初禁军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其核心特征为父兄退役后由子弟接替,形成世代承袭的军事编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起源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将部分自愿留任的士兵编为“元从禁军”。随着士兵年老退役,允许其子弟代父从军,这一制度被称为“父子军”。

2.核心特征

3.历史演变

父子军制度在唐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后期因府兵制瓦解和募兵制兴起逐渐被替代。其“世代相代”的模式对中晚唐藩镇军队的家族化有一定影响。

4.文学印证

唐代诗人李涉在《邠州词献高尚书》中写道:“朔方忠义旧来闻,尽是邠城父子军”,反映了父子军在当时的地域影响力和忠义形象。

父子军是唐初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军事制度,兼具世袭性和功能性,既保障了禁军稳定性,也为研究唐代兵制演变提供了重要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八牕玲珑白小背榜表面文章别抱琵琶超增补廪称奇道绝池鹅夜击传布催人泪下颠嚏冻冻东坛断讼跺泥花县卉汩冱结胡厮哝柬择禁阁静嘿浄觉窘况讥绳帣鞴绝代居平开貌鍊翁零雀蛖蜄木版粘缠偏欹偏隅钳工谦恕敲日人家三朋四友三野诗记世匠使能顺眼疏悻苔梅他们俩淘坏踏容娘填嗉庭院外江人猬张显黜献曝蟏蛸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