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邶風·凱風》:“爰有 寒泉 ,在 浚 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浚 , 春秋 衛 邑名。後因以“浚泉”為孝子不能事母而自責之典。 唐 劉禹錫 《送僧元暠南遊》詩引:“始悲 浚 泉之有冽,今痛 防 墓之未遷。”
“浚泉”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與孝道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出處與字面含義 源自《詩經·邶風·凱風》,原文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其中“浚”是春秋時期衛國地名(今河南濮陽一帶),“泉”指寒涼的泉水。字面可理解為“浚邑的泉水”。
2. 引申典故 詩中描述七子未能盡孝使母親免于辛勞,借寒泉滋養土地反襯子女未能回報母恩。後世因此以“浚泉”作為孝子自責未能奉養母親的典故,如唐代劉禹錫《送僧元暠南遊》詩引中“始悲浚泉之有冽”即用此典。
3. 文化意義 該詞體現了傳統孝道文化中子女對反哺之責的反思,常用于詩文表達未能盡孝的愧疚之情。需注意其使用場景多與追思、自責相關,并非普通地理名詞。
注:現代漢語中“浚”作動詞時讀jùn(如疏浚),作地名時舊讀xùn,但在此典故中依《詩經》語境讀jùn。
《浚泉》是指清理、深挖泉源,使泉水更為通暢,也可以引申為開拓、挖掘潛力。
《浚泉》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川(巛),共計5個筆畫。
《浚泉》一詞的來源于漢代劉賀的詩句“秣陵浚長空泉水嘩。”繁體字為「濬泉」。
在古代,「浚泉」的寫法稍有不同,常用的寫法為「浚泉」。另外,古代有時也會将「浚泉」寫作「濬泉」。
1. 少年創業要勇于浚泉,發掘自身的潛力。
2. 我們需要浚泉大腦,開闊思維、學習新知。
1. 浚渠:清理河道或水道,以增強水流通暢。
2. 浚塘:疏通塘渠或河汊,使水能順暢流動。
3. 浚河:河道的清理和疏浚,以改善水道通行條件。
1. 開掘:指挖掘或發掘新的資源或潛力。
2. 疏通:指通過清理或開辟通道來使某物更加通暢。
1. 堵塞:指阻塞、封閉或堆積導緻物體無法通行。
2. 化濁為清:指将渾濁的水變得清澈或将混亂的局勢變得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