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陽城 ﹞出為 道州 刺史……一不以簿書介意,稅賦不登,觀察使數誚讓。上考功第, 城 自署第曰:‘撫字心勞,徵科政拙,考下下。’”後以“撫字催科”指地方官吏的治政。 清 李漁 《慎鸾交·谲諷》:“愧的是署中考不曾居下, 陽城 事終須讓他。念撫字催科,難分高亞。” 鄭觀應 《盛世危言·吏治下》:“觀其頗有聲名、素稱才能之員,一一考其實迹。有差委奔走之事則長于辦理,而撫字催科無一可取者;有長于吏治而疏于出納,以緻錢糧虧空者。”
“撫字催科”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古代官場用語,主要描述地方官員在治理過程中既要安撫百姓、體恤民情,又要催收賦稅、完成公務的雙重職責。這個詞語體現了傳統中國社會治理中的矛盾與平衡,常用于形容官員的艱難處境或為政之道。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撫字催科”最早見于明清時期的官場文獻,如地方志或奏疏中,用來描述州縣官的日常職責。例如,在清代小說或史書中,官員常被評價為“撫字催科,兩難兼顧”,突顯其治理的艱辛。現代漢語中,這個成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引申為任何需要兼顧矛盾任務的情境,強調平衡藝術的重要性。
為提升解釋的權威性,以下内容參考了權威漢語詞典和曆史文獻:
“撫字催科”不僅是一個語言現象,更承載了中國傳統治理智慧的核心内涵。如需進一步查閱,建議參考上述權威詞典或曆史典籍的實體版本。
“撫字催科”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地方官吏治理政務時的兩難處境。以下為詳細解析:
該成語出自唐代韓愈《順宗實錄四》。記載道州刺史陽城在任期間,因專注安撫百姓而忽視賦稅征收,導緻考核時自評“撫字心勞,征科政拙”(意為:安撫百姓費盡心力,但征稅政績拙劣)。後世将“撫字”與“催科”并提,概括為地方官員治理中的矛盾。
成語揭示了古代官員在“民生關懷”與“賦稅征收”之間的平衡難題。既要體現仁政(撫字),又需完成朝廷任務(催科),兩者難以兼顧,常導緻考核矛盾。
適用于曆史、文學領域,形容官員治理困境,或引申為“難以兩全的職責”。例如:
地方官既要發展民生,又需完成經濟指标,實為“撫字催科”之難。
注:部分現代釋義可能存在歧義,建議結合古典文獻理解本義。
庵摩勒安順市八荒之外八靈坌湧不啞不聾攙擠持支創意造言純粹關系推理代匠端恪爾汝之交豐雨赓續官占刮揸貴卿害馬黑髭髭鶴绫槐棘火不登頰輔兼心結絕經笥矜謹激濁揚清居屬樂神蟉糅曆曆可數邏所率神靡碎嫩蘂陪笑千慮奇恒取代曲徑通幽趨營屈原喪陷三薰世伯詩場釋旨睡生夢死隨聲是非台基條決托庇威績溫哥華問課文明戲鄉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