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抚字催科的意思、抚字催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抚字催科的解释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阳城 ﹞出为 道州 刺史……一不以簿书介意,税赋不登,观察使数誚让。上考功第, 城 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徵科政拙,考下下。’”后以“抚字催科”指地方官吏的治政。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愧的是署中考不曾居下, 阳城 事终须让他。念抚字催科,难分高亚。”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观其颇有声名、素称才能之员,一一考其实迹。有差委奔走之事则长于办理,而抚字催科无一可取者;有长于吏治而疏于出纳,以致钱粮亏空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抚字催科”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官场用语,主要描述地方官员在治理过程中既要安抚百姓、体恤民情,又要催收赋税、完成公务的双重职责。这个词语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中的矛盾与平衡,常用于形容官员的艰难处境或为政之道。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词语分解与整体含义

历史背景与用法

“抚字催科”最早见于明清时期的官场文献,如地方志或奏疏中,用来描述州县官的日常职责。例如,在清代小说或史书中,官员常被评价为“抚字催科,两难兼顾”,突显其治理的艰辛。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引申为任何需要兼顾矛盾任务的情境,强调平衡艺术的重要性。

权威引用参考

为提升解释的权威性,以下内容参考了权威汉语词典和历史文献:

“抚字催科”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核心内涵。如需进一步查阅,建议参考上述权威词典或历史典籍的实体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抚字催科”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地方官吏治理政务时的两难处境。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出处

该成语出自唐代韩愈《顺宗实录四》。记载道州刺史阳城在任期间,因专注安抚百姓而忽视赋税征收,导致考核时自评“抚字心劳,征科政拙”(意为:安抚百姓费尽心力,但征税政绩拙劣)。后世将“抚字”与“催科”并提,概括为地方官员治理中的矛盾。

二、词义解析

  1. 抚字
    “抚”指安抚、体恤,“字”古义为养育、治理,合指官员对百姓的关怀与治理。
  2. 催科
    “催”为催促,“科”指赋税科目,合指官府征收税赋的职责。

三、核心含义

成语揭示了古代官员在“民生关怀”与“赋税征收”之间的平衡难题。既要体现仁政(抚字),又需完成朝廷任务(催科),两者难以兼顾,常导致考核矛盾。

四、引申与争议

五、使用场景

适用于历史、文学领域,形容官员治理困境,或引申为“难以两全的职责”。例如:

地方官既要发展民生,又需完成经济指标,实为“抚字催科”之难。


注:部分现代释义可能存在歧义,建议结合古典文献理解本义。

别人正在浏览...

暴滥保胎蹩蹩柄朝冰月钗朶长旓成寝大米颠頽度量封鐍风雨飘飖奋争跪石憨实毫厘丝忽恒态洪泉皇眷货布绛绡头洊密骄骄角雉吉驾禁不住今文经学进谳酒糟脸楷则克能老调子连珠营猡猡马服梅卤面谢面罩愍伤暖国排尾盘委蓬瀛侣乾冰萋蒿齐敏侵蛑棋战散想魫灯申解私造洮汰甜沃沃体循环完裔翔然小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