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人說是,自己也說是;别人說不是,自己也說不是。謂毫無主見,一味盲從。 漢 劉歆 《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疾妬,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
“隨聲是非”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人缺乏獨立判斷力,盲目附和他人觀點。别人說是,自己也跟着說是;别人說不是,自己也跟着否定,形容毫無主見、一味盲從。
最早見于漢代文獻:
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學習,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原文。
《隨聲是非》是一個成語,意為隨便聽到别人說的話就張口評論是非對錯。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
《隨聲是非》這個成語有兩個部首,分别是“阝”和“言”,它們的筆畫分别是3畫和7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晉書·曆志》:“隨聲而是非,曰是非者,非是非也。”後來逐漸流傳開來,并成為現代漢語中常用的成語之一。
《隨聲是非》的繁體為「隨聲是非」。
在古代,「非」的寫法有所不同,分為「吠」和「非」兩種寫法,其中的「吠」表示咆哮、嘶叫的意思。
1. 他總是隨聲是非,對他人的言論總是指手畫腳。
2. 不要隨聲是非,要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
1. 隨聲附和
2. 是非之心
3. 吠非之聲
1. 隨口評斷
2. 枉口說是
1. 沉默不語
2. 不置可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