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婦女的覆頭巾。《爾雅·釋器》“婦人之褘謂之縭” 清 郝懿行 義疏:“ 登州 婦人絡頭用首帕,其女子嫁時以絳巾覆首,謂之袱子。”
(2).泛指包頭巾。 周立波 《桐花沒有開》:“在回家的路上, 張三爹 走在頭挽白袱子的人的後面,大罵年輕人。”
(3).用以披蓋、遮裹的巾幅。《紅樓夢》第五三回:“正面炕上鋪着新猩紅氊子,設着大紅彩綉‘雲龍捧壽’的靠背、引枕、坐褥,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這個當兒,屋裡早有僕婦們捧着個金漆盤兒,搭着個大紅袱子。” 梅蘭芳 《看日本歌舞伎劇團的演出》:“蛇的臉譜,隻是原來的粉臉上勾出兩個獠牙和眼窩眉子……披一件金線龜背錦的袱子,這就簡單而又富有特點地完成了蛇的扮相。”
“袱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古代婦女的覆頭巾
指古代女性結婚或日常使用的頭巾,如清代郝懿行在《爾雅·釋器》中記載,登州(今山東)女子出嫁時用紅色巾布覆首,稱為“袱子”。這一用法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
泛指包頭巾或披蓋用的布幅
可擴展為各類包裹、遮蓋的巾布。例如周立波在小說中描述“頭挽白袱子”的人物形象,以及《紅樓夢》提到用“黑狐皮袱子”覆蓋坐具的場景。
包裹物品的布袋(方言或引申義)
在部分語境中,也指代傳統布料制成的包裹工具,用于攜帶衣物、食物等,象征保護和隱藏的功能。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或方言用法,可參考《爾雅》注疏及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實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