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梁楹上刻畫的文飾圖案。 唐 韓愈 《和席八十二韻》:“芳菲含斧藻,光景暢形神。” 錢仲聯 集釋引 孫汝聽 曰:“斧藻,文飾也。”
(2).修飾。 漢 揚雄 《法言·學行》:“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内積和順,外發英華,斧藻至德,琢磨令範。” 劉良 注:“斧藻,脩飾也。” 宋 王安石 《張侍郎示東府新居詩因而和酬》之二:“斧藻故應宜舊德,棟梁非復稱凡材。”
斧藻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典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本義為砍斫工具,引申為“修飾”“雕琢” 之意。如《文心雕龍·镕裁》以“斧斤”喻文章删改,體現其修飾功能。
原指水草,因形态華美引申為“文采”“辭藻”。《尚書·益稷》已有“藻火”象征紋飾,後專指語言之美。
“斧藻”結合二者,表示對言辭或文章的精心修飾與潤色,強調通過雕琢使表達更具文采。
核心釋義:
修飾文辭,雕琢文章,使之華美典雅。
東漢班固《答賓戲》首見其用:
“斧藻其德,琢璞其質。”
意為:以文采修飾德行,如雕琢璞玉般錘煉本質。此處“斧藻”與“琢璞”對舉,凸顯修養與表達的并重。
後世沿用此義,如明代宋濂《孫伯融詩集序》:
“斧藻群言,鎔鑄衆慮。”
指錘煉各類言論,融彙多方思考。
《漢語大詞典》明确收錄:
斧藻: 指修飾文辭,使臻完美。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冊,第926頁。
“斧藻”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梁楹上的文飾圖案
指古代建築中梁柱(楹)上雕刻的裝飾性花紋。例如唐代韓愈詩句“芳菲含斧藻,光景暢形神”中,“斧藻”即指建築裝飾的文采。
修飾、雕飾
作動詞時,表示對德行、言辭或事物的潤色與完善。如漢代揚雄《法言·學行》提到“斧藻其德”,意為修養品德;南朝王融的“斧藻至德”則指對美德的修飾。
現代語境中,“斧藻”更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強調對文字、思想的精細雕琢。例如“斧藻群言”指對衆多言論的提煉與潤色。
提到的“比喻才能出衆”可能是對詞義的延伸或誤讀,建議以權威文獻(如、7)的釋義為準。
按扣兒阿陽八乘百流榜帖倴城标寄趁取傳芳穿掘徂歲大毛公帆腳繁鬧法宇墳壘扶風官食鼓絕旱藕核裝置黃嬌黃蔑黃桑棍畫媵渾敦氏狐裘尨茸護葉家生嘉許錦帆泾禁用即時決囊凱聲口馬老挑柳眼梅腮陋污盲風怪雨農曆吽牙拼字谯诟祇林磬懸棄養染指甲草擾煩塞南三堂帥職書包吮取瑣記跳動跳嬉貼運聽聆僞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