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墳壘的意思、墳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墳壘的解釋

墳墓。 唐 元稹 《贈左散騎常侍薛公神道碑》:“前年孟亡,今年仲死,撫視遺孤,瞻望墳壘。”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趙城虎》:“墳壘方成,虎驟奔來,賓客盡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墳壘(fén lě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墳墓上堆築的封土或土丘,是傳統喪葬文化中标志墓穴的地面構築物。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素解析、文化内涵三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語素解析

  1. 字義分解

    • 墳(fén):

      本義指“土堆”,後特指埋葬死者後堆土成丘的墓穴。《說文解字》釋為“墓也”,段玉裁注:“墓為平處,墳為高處”,強調其隆起形态。

    • 壘(lěi):

      原指用土塊、磚石堆砌的防禦工事(如壁壘),引申為“堆積、築造”。《漢語大詞典》注:“壘,積也,築也”,此處指人工堆築的土丘結構。

    • 合成詞義:

      二字組合後,專指為掩埋棺椁而人工堆築的封土堆,即墳墓的顯性标識。《辭源》明确釋義為“墳墓的土堆”。

  2. 與近義詞辨析

    • 墳 vs. 墓:

      “墓”泛指埋屍之所(地面可平可隆),而“墳”必含封土隆起,故“墳壘”更強調土丘的物理形态。

    • 墳壘 vs. 冢:

      “冢”特指高大墳丘(如帝王陵寝),而“墳壘”可泛指普通墳墓封土,涵蓋範圍更廣。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1. 起源與禮制

    墳壘之俗可溯至周代。《禮記·檀弓》載:“古也墓而不墳”,孔子因“識之”需求始築土為墳,成為後世定制。其形制(如高度、規模)曾受等級制度約束,如《周禮》規定“以爵等為丘封之度”。

  2. 文化象征

    • 孝道載體:

      築墳壘是“慎終追遠”的實踐,《孝經》強調“為之棺椁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封土為孝行外化體現。

    • 靈魂居所信仰:

      傳統觀念中,墳壘被視為逝者“陰宅”,其穩固關乎家族福祉,故有培土修繕、清明祭掃等習俗。


三、文學意象與民俗應用

  1. 詩詞意象

    墳壘在文學中常渲染悲涼氛圍。如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以荒冢暗喻戰亂之殇。

  2. 民俗禁忌

    民間視墳壘為“陰氣所聚”,衍生諸多禁忌,如《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忌踐踏他人墳壘,謂損陰德;忌墳壘生荊棘,主家運不昌”。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3.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
  4.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2004)
  5. 邢昺《孝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7.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

網絡擴展解釋

“墳壘”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拼音:fén lěi
釋義:指墳墓,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二、詞義解析

  1. 構詞:

    • “墳”指土堆或墓冢,“壘”原指用磚石等砌築的防禦工事,此處引申為人工堆砌的墓冢結構。
    • 組合後特指人工修築的墳墓,強調墓冢的實體形态。
  2. 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中常指代普通墳墓,如唐代元稹《贈左散騎常侍薛公神道碑》中“瞻望墳壘”。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趙城虎》描述“墳壘方成”的場景,體現其文學化表達。

三、古今差異

四、相關文獻

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查閱更多例句及注音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嗷咷雹子柄用赤欄橋褫削觸受辭愬大馬金刀當意遞鋪洞鑒廢興督撫笃實帆船凡爾丁赙赉耕貨工絶構辭豪麗浩赜黑道日黃老君皇章嘩伍見面錢嬌嫚家用電器錦布靜淑金沙羅九本開坼慨慷拉長盲視逆意賠損漂搖草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請讬輕易人情冷暖入木三分三飯生帳子貨深透侍立勢利場石脂水司文司中通貨土豪枉沐帷牀猥官偉然廂官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