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祭星的意思、祭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祭星的解釋

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每年春至,天子出東郊設壇而祭祀星辰。《管子·輕重己》:“天子東出其國九十二裡而壇,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星。”《孔叢子·論書》:“主於郊宮,所以祭日也;夜明,所以祭月也;幽禜,所以祭星也。”《爾雅·釋天》:“祭星曰布。” 郝懿行 義疏:“祭星者,蓋為壇祭之。《祭法》雲:‘幽宗,祭星也。’ 鄭 注:‘宗,當為禜。幽禜,亦謂星壇也。’《釋文》引 李巡 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 孫炎 曰:‘既祭,布散於地,似星辰布列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祭星是中國古代星宿崇拜與道教儀式結合的祭祀活動,指通過特定儀式向星辰神靈獻祭,以祈求消災解厄、延壽增福。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

“祭”指供奉祭品、舉行儀式,“星”泛指星辰或特定星官(如北鬥、南鬥)。祭星即通過焚香、誦經、供奉等方式祭祀星辰神靈,屬道教禳星科儀的一種。古人認為星辰主宰命運,祭星可扭轉厄運,如兒童“拜鬥”求平安、成人“順星”求運勢。

來源:《漢語大詞典》“祭”字條釋為“設供品祀神祀祖”,“星”字條釋“祭星”為禳星儀式;《道教大辭典》載北鬥主生死、南鬥主延壽,故祭星多圍繞鬥宿。

二、文化背景

祭星源于先秦星辰崇拜,《周禮·春官》已記載“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漢代将星辰神格化并與道教結合。唐宋後形成體系化科儀,如《道藏》收錄《北鬥延生經》,規定祭北鬥需“燃燈七盞,誦經七遍”。民俗中亦有“躲星”(特定時辰避光靜坐)等衍生習俗。

來源:《中國宗教禮儀大觀》詳述祭星與道教齋醮關系;《風俗通義》載漢代“星鬥崇拜”已融入民間信仰。

三、現代意義

當代祭星儀式多見于道教宮觀(如北京白雲觀、成都青羊宮每年舉辦順星法會),信衆通過登記“疏文”、供奉燈盞參與。其文化價值在于傳承天人感應哲學,反映古人通過星象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

來源:《中華道教大辭典》釋“禳星”為道教常見消災儀式;國家級非遺“泰山道教音樂”包含祭星科儀音樂。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釋義依據權威工具書及學術文獻,讀者可查閱《漢語大詞典》《道教大辭典》《道藏》等紙質或數據庫資源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祭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儀式,其含義和習俗在不同曆史時期及民間傳統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起源與核心含義

祭星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祭祀星辰的官方禮儀。據《管子·輕重己》記載,天子春至時出東郊設壇祭祀星辰,稱為“祭星”。道教文化中,認為正月初八是諸星下界之日,通過祭祀可獲星宿庇佑,實現“順天應人”。

二、時間與民間習俗

  1. 官方時間:春至日(帝王祭祀);
  2. 民間時間:農曆正月初八(稱“順星節”);
  3. 儀式形式:
    • 點燈祈福:燃燈數量象征星宿(如108盞代表周天星辰,9盞對應九大流年星宿);
    • 散燈花:将燈盞分散置于庭院、竈台等處,寓意驅邪納吉;
    • 叩拜星神:全家按長幼次序焚香叩首,本命年者需守燈至熄滅。

三、文化内涵

四、儀式流程(以正月初八為例)

  1. 準備供品:香燭、紙錢、元宵、水果等;
  2. 布置祭壇:擺放“星神馬兒”神碼,鋪設紅布;
  3. 祭祀步驟:黃昏後焚香叩首,點燃燈碗,誦念祈福詞,最後全家分食元宵。

五、其他相關

提示:若需具體儀式操作或地域習俗細節,可進一步查閱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風闆授豹林谷保證人别格春牛圖慈訓典型性格地動說敵虜胴體奪嫡風艇粉淚複合物撫鞠附婁割取光芒萬丈貫屬顧愆古趣溷穢蹇馬交午寖薄老家羸骖砺帶樓舡履凫馬肆黴黧梅柳意明個盤護遷格遷徙齊宮期集費秦洞青紅幫請纓全供悫讷仁民軟半如履平地三拜九叩桑阖山積設罝首身訟鹿梼杌同仇敵慨外類無氣分相歡小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