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庠的意思、國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庠的解釋

國家開設的學校。《舊唐書·文宗紀下》:“皇太子方從師傅傳授六經,一二年後,當令齒胄國庠,以興墜典。”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 吳君 不附國庠,名第在於榜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國庠”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國庠”指國家設立的學校,特指古代中國的官方教育機構,體現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由“國”(國家)和“庠”(古代學校)二字組成,強調其官方屬性。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1. 唐代記載:《舊唐書·文宗紀下》提到皇太子“齒胄國庠”,即進入國家學府學習經典,反映國庠在唐代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2. 宋代用例:王谠《唐語林》記載“吳君不附國庠”,說明國庠與科舉考試相關聯,未入國庠者可能影響科考名次。

三、相關詞彙與延伸

四、現代應用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讨論古代教育制度時常見,如“振興國庠”指恢複國家教育傳統。

總結

“國庠”是古代中國官辦教育的象征,承載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的使命。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細節,可查閱《舊唐書》《唐語林》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國庠的意思

國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國家的學校。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國,指的是國家;庠,指的是學校。它的含義是國家建立的教育機構,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

國庠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國庠的拆分部首是“⺍”和“廣”,其中“⺍”為左邊的部首,叫做丿,表示“丶”向左一彎;“廣”為右邊的部首,表示‘廣’字旁的一部分。

國庠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國庠的來源

“國庠”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根據《周禮·秋官·考工記》,國家設立國子監,後來改稱國學,承擔國家教育、培養文人的任務,實際上就是國家的學校,即國庠。

國庠的繁體

國庠的繁體字為國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國字的“囗”部分的上邊是有四個小點的,表示四周圍起來,象征一個圍牆。而庠字則是在“廣”字的左邊加一橫,表示在有頂的廣廈中的學校。

國庠的例句

1. 隋唐時期,國庠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機構。

2. 國庠為傳承文化、教育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

3. 北大清華是中國現代國庠的代表。

國庠的組詞

國學、國子、庠序

國庠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國學、國子、國教

反義詞:私塾、家庭教育、自學成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