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靜坐。 明 宋濂 《盧龍清隱記》:“予學 老子 之法者也,朝暮黃粱一盂,苜蓿一盤,既適而且安,間披鶴氅衣,手執《黃庭經》一卷,翛然而凝坐,九衢十二陌之遊塵,莫我之幹也。”
(2).引申為靜止,固定不變。 郭沫若 《文藝論集·未來派的詩約及其批評》:“強烈的、動态的抒情表現中,不定形是必要的,因為它……在它本身便把句的存在否定,使文體不滞,不凝坐于一點。”
“凝坐”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凝”和“坐”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字義和語境兩個層面解析:
字義拆解
語境與用法
近義詞對比
“凝坐”是一個兼具物理姿态與心理狀态的詞彙,多用于文學或描述特定情境下身心統一的靜默狀态。
《凝坐》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靜坐、沉思、冥想。它常用來形容人們靜靜地坐着,冥思默想,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根據《康熙字典》,凝坐的部首是冫,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12。
《凝坐》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渭川田家》詩中:“凝坐自懷古,蕭然對寥天。”後來逐漸被用于其他文學作品中,以形容人的内心獨立思考、沉思的狀态。
凝坐的繁體字為「凝坐」。
凝坐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基本保持一緻,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1. 夜晚,她獨自坐在窗前,凝坐片刻後,思緒如飛,漸漸追憶起過去的美好時光。
2. 他每天早晨一早就凝坐在書房裡,專注地閱讀着各種經典著作。
凝思、坐禅、凝神、心靜如水
冥想、禅坐、默念、默思
躁動、浮躁、娛樂、分散注意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