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嵌有金花的婦人首飾。 南朝 梁 丘遲 《敬酬柳仆射征怨》詩:“耳中解明月,頭上落金鈿。”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反插金鈿,橫抽寶樹。” 前蜀 韋莊 《清平樂》詞:“妝成不整金鈿,含羞待月鞦韆。”
用金鑲嵌。《北史·周法尚傳》:“上幸 洛陽 ,召之賜金鈿酒鐘一雙。” 唐 溫庭筠 《鴻胪寺有開元中錫宴堂樓台池沼雅為勝絕荒涼遺址僅有存者偶成四十韻》:“豔帶畫銀絡,寶梳金鈿筐。” 宋 樂史 《楊太真外傳》上:“上方造簴,流蘇之屬,以金鈿珠翠飾之。”
“金钿”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古代婦女佩戴的嵌有金花的首飾,常見于詩詞和文獻中,用以形容華美裝飾。以下為詳細解析:
金钿(jīn diàn):指用金片或金絲鑲嵌寶石、珠玉制成的女性頭飾,常用于古代貴族婦女的裝扮。例如:
部分資料提到“金钿”比喻“珍貴而銳利的事物”(如成語解釋),但此用法較罕見,主流仍以首飾含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首飾文化,可查閱漢典、詩詞集等權威來源。
《金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金屬制成的針狀物品。
《金钿》由兩個部首組成:金(部首:钅,5畫)和钿(部首:金,9畫)。
《金钿》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用來描述金屬制成的針。在古代,金钿常用于女性的裝飾和服飾上。
《金钿》的繁體字為「金釧」。
在古代,漢字《金钿》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不過字義相同。
1. 她戴着金钿,顯得華麗而優雅。
2. 老師用金钿細心地縫補了學生的衣服。
金屬、金銀、钿子、钿線、金質。
金針、金制針。
木針、竹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