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曹的意思、六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曹的解釋

(1). 東漢 開始尚書分六曹治事,有三公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其中三公曹尚書為二人,故稱“六曹”。後主客曹分為南、北兩主客曹,仍稱“六曹”。 魏 晉 以後,尚書六曹屢有變更,至 隋 ,尚書省分吏、殿中(左戶)、祠、五兵、都官、度支六部, 唐 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故後世亦以“六曹”稱六部。 隋 唐 前,曹即尚書, 隋 唐 後,曹為各部尚書的下屬機構,如 隋 度支尚書之下屬為度支、倉、左戶、右戶、金、庫六曹。 唐 沉亞之 《賢良方正能直言諷谏策》:“夫尚書六曹之設,猶人之有六腑也。”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一》:“當是時,猶有如 賈誼 所言‘國忘家,公忘私’者,則非特立獨行以忠誠之士不能,能以概責之六曹、三院、百有司否也?”參閱《後漢書·百官志三》、《隋書·百官志中》、《舊唐書·職官志一》。

(2). 唐 時州府佐治之官亦分“六曹”,即功曹、倉曹、戶曹、兵曹、法曹、士曹;3. 宋 徽宗 時,州縣亦置六曹,曰兵曹、刑曹、工曹、禮曹、戶曹、吏曹。故俗以六曹為地方胥吏之通稱。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二折:“狼虎般排着祇從,神鬼般設着六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曹是中國古代中央及地方官署的重要行政機構分類體系,其核心含義指分掌政務的六個職能部門。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演變及具體職能三方面詳細說明:


一、核心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六曹指隋唐至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尚書省”下屬的六大行政機構,後亦泛指地方州郡的對應分職部門。其職能覆蓋國家核心事務,是古代官僚體系運轉的樞紐 。


二、曆史沿革與層級劃分

  1. 中央六曹(尚書省六部)

    隋唐确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制,取代漢代五曹,成為後世官制範本:

    • 吏曹(部):職掌官吏選拔、考核(如《唐六典》載“掌天下官吏選授”) 。
    • 戶曹(部):管理戶籍、賦稅、財政。
    • 禮曹(部):負責禮儀、科舉、外交。
    • 兵曹(部):統轄武官任免、軍籍、軍令。
    • 刑曹(部):主管法律、刑獄。
    • 工曹(部):掌管工程營造、水利交通。
  2. 地方六曹

    州郡仿中央設六曹,職能對應但權限限于轄區:

    • 如唐代州府設“功曹(吏)、倉曹(戶)、戶曹(稅)、兵曹、法曹(刑)、士曹(工)” 。
    • 宋代後部分合并為“司戶”“司法”等職,但“六曹”仍為地方分職代稱。

三、職能細分與術語考源

“曹”原意為分科辦事的官署(《說文解字》:“曹,獄之兩曹也”),漢代始有“五曹尚書”,隋唐定型為六曹。值得注意的是: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六曹”詞條釋義。
  2. 《唐六典》(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三至卷七,六部職官詳錄。
  3.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地方行政機構“六曹”沿革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六曹”是中國古代官職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其具體含義隨朝代演變而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不同時期的主要解釋:

一、中央機構的六曹(東漢至隋唐)

  1. 東漢起源
    尚書台分為六曹治事,包括三公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其中三公曹設尚書兩人,合稱“六曹”。
    後續調整:主客曹分為南、北兩曹,仍統稱六曹。

  2. 隋唐六部形成
    隋代尚書省下設吏、殿中(左戶)、祠、五兵、都官、度支六部;唐代定型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後世亦以“六曹”代稱六部。
    職能變化:隋唐前,“曹”即尚書;隋唐後,“曹”轉為尚書下屬機構(如隋代度支尚書下設度支、倉、左戶等六曹)。


二、地方行政的六曹

  1. 唐代州府六曹
    州府佐官分為六曹:功曹(司功)、倉曹(司倉)、戶曹(司戶)、兵曹(司兵)、法曹(司法)、士曹(司士),合稱“六司”。

  2. 宋代州縣六曹
    宋徽宗時期,州縣仿中央設兵曹、刑曹、工曹、禮曹、戶曹、吏曹,後成為地方胥吏的通稱。


三、其他相關含義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沿革或具體案例,可參考《中國曆代職官辭典》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甲休兵巴旦百恨闆戶八袠邊鼓壁廚鼈飲閟重懆暴長頭槎牙辰地茨棘當頭炮電阻器恩戚羔犢格天徹地格物緻知攻守苟惜貴赤鍋門呴沫回驟教導有方驚號進占九草集中營居心莫測克伏溘至拉朽摧枯離怆盧秦妙婧闵慰磨心疋鄭迫制遷于喬木氣門清率慶賞情韻奇峭歧言曲辯仁弟省魁拾紫樹衣唆犯台駕通經相齒祥河辍水諧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