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祔祀的意思、祔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祔祀的解释

1.在祖庙内后死者附于先灵下合祭。
2.泛指配享,附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祔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祭祀术语,指将后死者的神位附于先祖神位旁一同祭祀的礼仪。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宗法制度下的丧葬、祭祀传统密切相关,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字义溯源与基本释义

  1. 字形与字源

    “祔”由“示”(祭祀)与“付”(交付、依附)构成,《说文解字》释为“后死者合食于先祖”,即新逝者神位归附先祖受祭。

  2. 核心定义

    指子孙辈逝者按昭穆次序附于宗庙先祖神位受祀,属“吉祭”范畴,常见于丧礼完成后对祖先的合祭仪式(《仪礼·既夕礼》)。

二、礼仪流程与文化内涵

  1. 仪式规范

    祔祀需严格遵循宗法等级:

    • 时间:卒哭祭(终止无时哭)后举行(《礼记·丧服小记》);
    • 位置:按昭穆制度附于祖庙相应神位,如孙祔祖、子祔父;
    • 祭品:用吉礼祭器,区别于丧祭的凶器(《周礼·春官·大祝》)。
  2. 社会功能

    通过“祔”强化家族血缘纽带,象征逝者正式归入宗族谱系,体现“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论语·学而》引申)。

三、典籍记载与历史演变

  1. 早期文献佐证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凡君薨,卒哭而祔。” 记载诸侯祔祀礼制;
    • 《礼记·檀弓下》:“卒哭曰成事,明日祔于祖父。” 明确仪式时序。
  2. 后世发展

    汉代后逐渐融入民间祭祖习俗,明清时部分演变为“配享”制度,如功臣祔祀帝王庙(《明史·礼志》)。

四、现代释义与学术界定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归纳为:

祔祀:将新死者神位附于宗庙先祖之旁,与先祖共享祭祀。

相关概念:与“配享”(功臣附祭)、“合祭”(多位祖先同祭)存在交叉,但“祔祀”特指血缘亲属的归附性祭祀。


参考文献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4. 《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5.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祔祀”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专有名词,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核心定义

  1. 祖庙合祭
    指将后逝者的神位附于先祖灵位下共同祭祀。例如清代皇后去世后,需将其牌位安放在先皇后的下方进行合祭。

  2. 广义配享
    延伸为功臣、贤者等配享于主祭对象的祭祀仪式。如清代将领阿木穰、喀克哩因战功被附祭于朱将军庙。

二、历史实例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时期尹德、阿里衮等大臣及其夫人因功勋被允许祔祀于皇家宗庙。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尊卑有序”的礼法思想,祭祀时需严格遵循牌位摆放规则,避免僭越。

注:该词与“禋祀”(专指祭天仪式)不同,需注意区分。如需具体祭祀流程或更多案例,可参考《啸亭续录》《中西纪事》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雅抱香履陂知膘壮丙丁比譬不惯不舍恻然穿着存车线单欵大闲东道主人断编残简反手可得封拜稿案根括寒豆号帘荒废减笔字几案才坚固子假天金卮鸡头米舅弟宽痛拉套量材两面派零圭断璧緑玉马趼嫚辞岷峨赔款气勃勃请愆七占羣朋祛褪认辨熔岩绍缭适归衰葛双清霜讯条条瓦楞纸晩节香为身慰绥吴姝详拟先汉销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