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舉行祭祀或典禮前潔身靜心以示誠敬。《舊唐書·禮儀志四》:“其太尉行事前一日,於緻齋所具羽儀鹵簿,公服引入,親授祝版,乃赴清齋所。” 唐 顧雲 《華清詞》詩:“相公清齋朝蕊宮,太上符籙龍蛇蹤。”《武王伐纣平話》卷下:“ 文王 清齋三日,沐浴聖體。第三日, 文王 宣文武排鑾駕再去求賢。”
(2).謂素食,長齋。 晉 支遁 《五月長齋》詩:“令月肇清齋,德澤潤無疆。” 唐 王維 《積雨辋川莊作》詩:“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清 唐孫華 《恕堂再次前韻見贈複次韻答之》:“中夜饑腸自雷轉,清齋三月常無鹽。”
(3).清靜之室。 ********* 《鹽原日記詩抄》之二:“何人解得山居樂,六月清齋午夢涼。”
“清齋”是漢語詞彙,拼音為qīng zhāi,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祭祀或典禮前的潔身靜心
指在重要儀式(如祭祀)前,通過沐浴、獨處等方式潔淨身心,以示虔誠。例如《舊唐書·禮儀志四》提到太尉需提前一日赴“清齋所”準備,唐代王維詩中也有“文王清齋三日”的描述。
長期素食或戒葷
引申為堅持素食或齋戒的生活方式,如晉代支遁《五月長齋》中“令月肇清齋”即指以素食修德。這一用法常見于佛教或道教修行中。
清靜的房間
部分文獻中代指用于靜修、齋戒的場所,如《舊唐書》提到的“清齋所”,但此釋義使用頻率較低。
補充說明:前兩種釋義較為常見且權威性較高,第三種可能因語境差異存在不同解讀。若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清齋是指清淨的齋戒,是佛教、道教或其他宗教信仰者為了追求内心的淨化和修行而進行的一種節制飲食的行為。清齋主要是指素食,即不吃葷腥,忌口油膩的食物。
清齋的拆分部首是“日”和“斤”,其中“日”是陽光的意思,代表光明和正義;“斤”表示承擔、負重的意思。具體的筆畫是7畫。
清齋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佛經中,用來指代*********為了淨化心靈而齋戒的行為。繁體字可寫作“淸齋”,字形更為繁瑣。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相對簡化,清齋可寫作“淸齋”,中間的“斤”字上面多了一個橫折,表示額外的含義。
1. 他每年都會在寺廟裡進行一個月的清齋修行。
2. 清齋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3. 她信仰佛教,每個星期都會進行一天的清齋。
清淨、齋戒、素食、光明、正義、修行
齋、忏悔、潔淨
葷食、紅肉、肆意、污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