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符水的意思、符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符水的解釋

巫師道士以符箓焚化于水中,或直接向水畫符誦咒,迷信者以為可以辟邪治病。《後漢書·皇甫嵩傳》:“初, 鉅鹿 張角 自稱‘大賢良師’,奉事 黃 老 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説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南史·羊欣傳》:“有病不服藥,飲符水而已。” 宋 蘇轼 《上清儲祥宮碑》:“ 元豐 二年二月, 神宗皇帝 始命道士 王太初 居宮之故地,以法籙符水為禳禬,民趨歸之。” 沙汀 《困獸記》二:“可是,符水現在已經不靈驗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符水,又稱“符咒水”或“神水”,是中國道教及民間信仰中一種具有宗教儀式色彩的特定液體。其核心含義與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将書寫有道教符箓(符文、圖形)的紙張焚燒後,将灰燼融入水中,或直接對水畫符念咒而形成的水。道教及民間信仰認為,這種水因承載了符箓的神力或神靈的加持,具有驅邪、治病、祈福等超自然功效(《漢語大詞典》)。

二、宗教實踐與功能

  1. 治病驅邪

    道士或術士通過焚燒符箓于水中,令患者飲用以祛除病痛或邪祟。如東漢張角創太平道時,即以符水咒說療病,廣收信徒(《後漢書·皇甫嵩傳》)。此法屬道教“祝由科”範疇,融合了巫術與早期醫學觀念(李養正《道教概說》)。

  2. 儀式與法事

    在齋醮、驅傩等宗教儀式中,符水用于灑淨道場、淨化法器或參與者的身體,象征消災解厄(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

三、曆史與文化背景

符水術源于先秦巫術中的“厭勝之術”,後與道教符箓體系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葛洪在《抱樸子内篇》中記載以符水治病的實例,強調心誠則靈。唐宋以降,符水廣泛滲入民間醫療實踐,成為道教世俗化的重要表現(卿希泰《中國道教史》)。

四、現代認知與文化意義

現代醫學視符水為心理暗示療法的載體,其效果多源于信仰心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符水儀式反映了古人對抗疾病與未知的智慧,亦是研究道教方術、民俗醫療的重要個案(劉仲宇《道教法術》)。

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符水的含義可從兩個維度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道教儀式中的符水(主要含義)

  1. 定義與形式
    指道教通過焚燒符箓于水中,或直接對水畫符誦咒形成的“法水”。常見形式包括:符灰沖水、符紙與中藥同煮、虛空淩書符咒入水等(、)。

  2. 曆史淵源
    起源于漢代巫鬼道,張角曾用符水治病吸引信衆(引《後漢書》)。魏晉時期發展為符箓派道教的核心儀式,用于驅邪、治病、祈福(、)。

  3. 文化争議
    現代科學視其為迷信活動,但道教内部認為其靈驗性源于“信息能量傳遞”與心理暗示作用。

二、成語中的符水(較少使用)
• 比喻文字或文章内容深奧難懂,如“此文如符水,需反複研讀”。該用法将“符”的玄妙與“水”的深邃結合,屬于文學修辭手法。

補充說明
兩種含義的權威來源差異顯著:宗教釋義獲多篇文獻支持(-7),而成語釋義僅見于單一詞典。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理解方向,曆史文獻中多指宗教儀式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半半天别筵碧椀逋寇撤防戳點帝京定貨單定于東西南北多重國籍惡人先告狀飛掣夫權負辱割刀閤門使害酒候鐘換洗化驗囫囵竹渾大火抓擠擦金運稽延枯蒲爛腸草兩七六疾館倫叙邏送馬良眉毛節美俗懵冒批假乾菓切樹倒根清簟起派屈威宂積森薄上術水寨台階填然僞國文簿聞聽文友五泰賢範鄉樓縣士險戲鹹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