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苞苴的意思、苞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苞苴的解釋

(1).苞,通“ 包 ”。即蒲包。用葦或茅編織成的包裹魚肉之類食品的用具。《禮記·少儀》:“笏、書、脩、苞苴……其執之,皆尚左手。” 鄭玄 注:“謂編束萑葦以裹魚肉也。”《禮記·曲禮上》:“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孔穎達 疏:“苞者以草包裹魚肉之屬也,苴者亦以草藉器而貯物也。”

(2).苞,通“ 包 ”。指包裹,包紮。《詩·衛風·木瓜》“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漢 鄭玄 箋:“以果實相遺者,必苞苴之。”

(3).苞,通“ 包 ”。饋贈的禮物。《莊子·列禦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 锺泰 發微:“古者饋人魚肉之類,用茅葦之葉,或苞之,或藉之,故曰‘苞苴’。” 漢 賈誼 《新書·禮》:“苞苴時有,筐篚時至,則羣臣附。”《梁書·王僧孺傳》:“家貧,無苞苴可以事朋類。”

(4).苞,通“ 包 ”。指饋贈。 漢 劉向 《列女傳·許穆夫人》:“古者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繫援於大國也。”

(5).苞,通“ 包 ”。賄賂。《荀子·大略》:“ 湯 旱而禱曰:‘……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楊倞 注:“貨賄必以物苞裹,故總謂之苞苴。” 唐 李德裕 《管仲害霸論》:“近世有以宮中之樂餌君者,而苞苴日行,紀綱日壞,朋黨益熾,讒言益昌。” 嚴複 《原強》:“ 美國 華盛頓 立法至精,而苞苴賄賂之風,至今無由盡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苞苴(bāo j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演變特征的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角度解析:

一、本義 “苞苴”原指用茅草、葦葉等植物材料編織成的包裹,用以盛裝魚肉等物品。《禮記·曲禮上》記載“苞苴箪笥”即為此類容器的統稱。此義項體現了古代社會以自然材料包裹食物的生活場景。

二、引申義 隨着語言發展,“苞苴”在先秦文獻中逐漸衍生出“饋贈財物”的含義,後特指為賄賂行為。例如《荀子·大略》載“苞苴行與?讒夫興與?”,此處即暗喻通過財物進行不正當交易。漢代《後漢書》中“苞苴盈于門庭”的描述,更直接指向官員收受賄賂的現象。

三、語源考據 該詞由“苞”(包裹)與“苴”(草墊)兩個語素構成,屬于并列式合成詞。其語義由具體包裹容器向抽象財物輸送的演變,反映了古代社會禮贈習俗與權力腐敗現象的關聯性。

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王力《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苞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āo jū,其含義隨語境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1. 本義
    指用葦、茅等植物編織成的草袋,用于包裹魚肉等物品。這一用法源自古代生活場景,如《禮記》中提到的“苞苴”即為此類容器。

  2. 引申為饋贈的禮物
    因古人常以草袋包裝禮品相贈,“苞苴”逐漸代指禮物,如《莊子·列禦寇》中“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牍”,即以“苞苴”暗喻人際交往中的贈禮。

  3. 暗含賄賂之意
    在特定語境下(尤其是政治或權力場景),該詞隱晦指代賄賂行為。例如“苞苴公行”形容賄賂現象公開化。這一含義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批判性表述中。


文獻參考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顔李遺書-李恕谷先生年譜》,其詞義演變反映了古代社會禮俗與權力關系的交織。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谙悉白越菖蒲酒楚弓輴車打把式敵拟東闱豆粉放教防虞發問公仇挂不住毂輠酣縱鶴隴恒等式鶴飲毀絶佳妙绛采見禁讦言驚塵卷衣眷倚句屦康乂臨川派六路龍楯賣口吃漭洋洋娘娘廟扭解破夏前線起爆漆綠凄其權子母纴績柔性如或轖駕贍養生自十代冥王守祀術道肅啟貪迷投旗屠戶偎乾就濕無預迕指鮮氣挦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