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綠喬木。葉子橢圓形,花黃白色,子房有毛,莢果扁平。木材堅硬,是制上等家具或美術品的材料。産于 浙江 、 福建 、 廣東 等省。亦指這種植物的木材。也叫花梨。參見“ 花梨 ”。
花榈木的釋義可從植物學特征、文化寓意及實用價值三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植物學特征
分類與形态
花榈木(學名:Ormosia henryi)是豆科紅豆屬常綠喬木,樹高可達16米,胸徑40厘米。樹皮灰綠色,小枝密被茸毛,奇數羽狀複葉,小葉革質呈橢圓形,葉背有黃褐色絨毛。花期7-8月,莢果扁平,種子鮮紅色有光澤,果期10-11月。
分布與習性
原産中國長江以南,如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多生長于海拔100-1300米的山坡、溪谷雜木林中,喜溫暖濕潤環境,耐寒性較強。
二、文化含義與實用價值
木材特性
木質堅硬緻密,紋理美觀,呈紫褐色,是制作高檔家具、木雕及工藝品的名貴材料,古稱“花梨木”。
藥用功效
根、葉、枝均可入藥,具活血化瘀、祛風止痛功效,可治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炎;葉外用可緩解燒傷燙傷。
文化寓意
部分文獻(如)提及“花榈木”在成語中比喻女子美麗,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主流認知仍以植物實體為主。
三、保護與用途拓展
花榈木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兼具生态、觀賞與經濟價值,常用于園林綠化及木材加工領域。需注意合法利用與資源保護。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藥用方劑,可查閱植物志或中醫藥典籍。
《花榈木》是一個包含三個字的詞語,它主要指的是一種常見的植物——槟榔樹。
《花榈木》的部首拆分為:艹木木,其中“艹”為草字頭部首。
按照漢字的傳統筆畫順序排序,《花榈木》的筆畫為12劃。
《花榈木》一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可能是由于花榈木(槟榔樹)在古代中國地區的廣泛生長而得名。
在繁體字中,對應《花榈木》的詞語為「花櫚木」。
在古時候,花榈木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由于在古籍中并未明确記載,因此無法确切了解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這片土地上種滿了茂盛的花榈木。
2. 他喜歡在花榈木下閱讀和發呆。
與《花榈木》相關的組詞有:榔樹、槟榔、樹木、花朵、樹幹等。
與《花榈木》近義的詞語有:槟榔樹、槟榔木、槟樹等。
與《花榈木》反義的詞語可能是:無花果樹、柏樹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