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4-364)東晉道家、醫學家、煉丹術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自幼好神仙導養之法。先後從鄭隱、鮑玄學煉丹術和道術。後聞交趾出丹砂,求為勾漏令。攜子侄至廣州,止于羅浮山煉丹。著有《抱樸子》、《金匮藥方》、《神仙傳》、《西京雜記》等。
葛洪(283-343),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醫學家及煉丹術家。據《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記載,其出生于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早年習儒學,後轉修道術,融合儒道思想,主張“内寶養生,外修德行”的實踐哲學。葛洪在道教發展史中承前啟後,所著《抱樸子》一書分内外兩篇,内篇論神仙方藥、鬼怪變化及養生延年之術,外篇述人間得失、世事臧否,構建了系統的道教理論體系。
從漢語詞彙學角度,“葛洪”作為專名,常被引申為道教煉丹術或傳統醫學的代稱。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義中,“葛洪丹竈”已成為典故,喻指修道煉丹的場所。其醫學貢獻載于《肘後備急方》,收錄大量民間驗方,首次描述天花、結核病等傳染病的症狀,并提及青蒿治療瘧疾的方法,為現代醫學研究提供曆史依據。
權威文獻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指出,葛洪對道教神仙體系的系統化,以及煉丹術的規範化,深刻影響了後世道教發展。其學說中“仙可學緻”的思想,突破了早期道教的神秘主義,強調通過服食、導引、行氣等方法實現生命超越,這一理念在《道藏》等經典中均有延續。
葛洪(約283—363或364),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和煉丹術家。以下從五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身份背景 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出身士族世家,三國方士葛玄侄孫,世稱"小仙翁"。早年因戰功受封伏波将軍,後因政局動蕩轉向隱逸修道。
二、主要成就
三、代表著作
四、文化影響 唐代詩人杜甫、李颀等常以"愧葛洪""尋葛洪"入詩,喻指求仙訪道或自歎未達境界,成為文學典故。
注:生卒年存在283-363()與284-364()兩種記載,主要因史料紀年方式差異所緻。建議通過權威古籍《晉書·葛洪傳》進一步考證。
八紀辦差铋铋璧帶剝極不倫娼婦刍秣道邊颿颿方舸發揚踔厲弗營高選诰章蠱膈鬼打牆國號懷疑花臊講手劍花焦煙急忿鲸海靜凝盡心竭力九轉丹開芭埳坷靠閣孔宣鬣疬龍钤龍盞輪輝明知故問默換潛移拟谕瓯金畎谷阙廷卻月眉帬腰容範榮品篩鑼善閉無關楗扇骨上造守宮砂說得嘴滔涸頭功維結五壤相須銜橜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