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用于書寫的木片。《急就篇》卷一“急就奇觚與衆異” 唐 顔師古 注:“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蓋簡屬也……今俗猶呼小兒學書簡為木觚章,蓋古之遺語也。” 章炳麟 《訄書·儒法》:“箸之簡牘,拭之木觚。”
(2).古代的木質酒器。 宋 張掄 《紹興内府古器評·商木觚》:“ 商 木觚,銘一字。”
木觚(mù gū)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殊的書寫載體,特指截面呈六面或八面棱柱形的長條形木片,主要用于書寫習字、文書或律令。其形制區别于常見的扁平竹簡(簡牍),具有多面書寫的實用功能。以下是詳細釋義:
木觚最早見于商周時期,是簡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中的“觚”原指青銅酒器(多棱柱形),因木質書寫載體形似觚器而得名。木觚通常長20-40厘米,每面寬1-2厘米,六面均可縱向書寫文字,可容納更多内容,常用于初學者練字或傳遞官方文書。
漢代《急就篇》(識字課本)多書寫于木觚上,因其多面特性便于反複練習。甘肅敦煌漢墓出土的《急就篇》木觚,六面分章書寫,印證了其教育用途。
居延漢簡中發現多件律令木觚,如《甘露二年禦史書》書寫于七面棱觚,内容涉及追查逃犯的官方文書,體現其行政功能。
木觚被賦予“規矩”“法度”的隱喻。《孔子家語》載:“破觚為圓,斫雕為樸”,以削磨棱觚比喻教化民衆歸于淳樸,反映其文化符號意義。
現代考古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湖南裡耶古城遺址均發掘出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木觚實物,部分帶有墨書文字,為研究古代書寫制度提供直接證據。
參考來源:
“木觚”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書寫的多棱形木制載體,主要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制與功能 木觚是将圓木加工成三棱、六棱等多面柱狀的長條,表面可書寫文字。這種設計比普通竹簡擁有更大的書寫面積,常用于記錄重要文書或存檔文件。
材質與演變
文獻關聯 《論語·雍也》中孔子感歎“觚不觚,觚哉!觚哉!”,傳統解讀指向酒器形制變化反映禮崩樂壞,但有學者推測也可能隱喻書寫載體的形制變遷,不過此說法缺乏權威考古佐證。
注意:當前關于木觚作為文書載體的記載主要來自非權威來源,考古實物證據較少。建議結合《睡虎地秦簡》等出土文獻中的“觚”字用法,或參考漢代《急就篇》“急就奇觚”的記載進一步考證。
暗射地圖奧思笆鬥背逆逼除不得其門而入朝曦朝馔撮擁待東大奬賽典度疊相凍肉多音節詞妨賢發正各支支慣犯鼓弄行疾如飛寒光亭漢律宏峻夥賊江次矯敕嘉士積瘁靜響搢撲進質吉祥闆倦極軍賞礦床鈴吏美材男裝旁逸斜出祺然齊頭子趨趨乳濁液桑枲少商十光五色霜崖順朱踏镫洮颒騰布甛醹同天節圍觀文人相輕撾撻汙世弦影小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