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賞”。1.嘉獎,賞賜。《詩·大雅·崧高序》:“《崧高》, 尹吉甫 美 宣王 也。天下復平,能建國親諸侯,襃賞 申伯 焉。” 孔穎達 疏:“襃賞者,錫賚之名;車馬衣服,是襃賞之物也。”《資治通鑒·陳文帝天嘉元年》:“乙酉,詔紹封功臣,禮賜耆老,延訪直言,褒賞死事,追贈名德。”《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上任之後,專務鎮靜,軍民安堵,威名更勝,朝廷累加褒賞。”
(2).稱贊賞識。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既而 揚雄 寂寞,師心典誥,至於 童烏 稚子, 蜀 漢 諸賢,《太玄》、《法言》,恣加褒賞,雖内舉不避,而情有所偏者焉。”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唐 亦尚騷雅,如‘春城飛花’、‘春日得衣’等句,悉被褒賞。” 清 梅曾亮 《禮部侍郎陳公墓志銘》:“至後進文士,則稱心襃賞,薦寵廣坐,不顧人有厚薄然否。”
"襃賞"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與現代漢語"褒賞"相通,需從字形、音義、用法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形源流 "襃"為"褒"的異體字,《說文解字》載:"襃,衣博裾也。從衣,保省聲。"(來源:《漢語大字典》)本義指寬大衣袍,後引申出"嘉獎"之意。"賞"從貝尚聲,《說文解字》注:"賞,賜有功也。"二字合指以財物獎賞有功者。
二、音義解析 該詞讀作bāo shǎng,包含雙重嘉獎含義:
三、古今流變 在漢字簡化過程中,"襃"被規範為"褒",但古籍文獻仍保留原字形。現代《通用規範漢字表》已收錄"褒"為三級字,建議規範使用。古漢語語料庫顯示,該詞在明清白話小說中使用頻率下降,逐漸被"獎賞""封賞"等詞替代。
四、權威用例 《資治通鑒·唐紀》載:"帝襃賞平叛将士,賜絹帛萬匹。"(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印證其作為正式嘉獎用語的曆史地位。當代《辭海》第七版仍保留"褒賞"詞條,釋義為"嘉獎賞賜"。(來源:《辭海》網絡版)
“襃賞”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襃賞”同“褒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古代典籍中的記載
詞義擴展
除物質賞賜外,亦可指精神層面的認可,如“稱贊賞識”,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現代漢語中,“褒賞”一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強調對功績的嘉獎,而“襃”作為異體字已較少使用。例如:“公司對優秀員工予以褒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賞賜制度或相關詞彙,可參考《詩經》《資治通鑒》等文獻原文。
版本記錄半産闆荒包羞悲悴變火兵形稱時馳騎處姊待賈東山人斷崖式發晶訪戴風亭扶擁歌聲繞梁慣渎冠序鼓拍股災古執韓公帕堅定江鯉結末掎龁近路句嬰箕箒婦捐除軍庫烤火快人快語涼熱梁武忏列衛聆翫虜官馬褡子磨不磷,湼不缁潘文樂旨樵迳毬路帶淇園若個山行海宿設席使酒駡坐十年碎玉素木晚甘侯畏明未亡無須之禍小垂玺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