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畏懼明法。《詩·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鄭玄 箋:“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罰。” 孔穎達 疏:“當用正6*法刑罰而禁止之。” 陳奂 傳疏:“明,猶法也。不畏明法,即是寇虐,言為政者用以遏止之。”
(2).謂事态彰明才知所戒懼。《管子·霸言》:“聖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尹知章 注:“愚人近火方知熱,履冰乃知寒,故曰畏明也。”參見“ 畏微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畏明漢語 快速查詢。
“畏明”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解釋:
畏懼明法
源自《詩經·大雅·民勞》:“式遏寇虐,憯不畏明。”鄭玄注解為“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罰”,指對嚴明法律或公正制裁的敬畏。孔穎達進一步說明,此處的“明”即法律,強調通過刑罰遏制惡行。
事态明顯後才知戒懼
出自《管子·霸言》:“聖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尹知章注釋:“愚人近火方知熱,履冰乃知寒”,比喻缺乏預見性,隻在事态明顯時感到恐慌。與“畏微”(防微杜漸)形成對比。
在中醫典籍《證治準繩·雜病》中,“畏明”指羞明症狀,即眼睛畏懼強光。病因與氣血不足、膽汁虧虛相關,導緻眼部脈絡虛弱,無法抵禦光線刺激。需與炎症性畏光(如目赤疼痛)區分,屬虛證範疇。
不同語境下,“畏明”的側重點差異顯著,需結合具體文本或場景理解。
《畏明》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可以指代害怕光明或害怕曝光。當一個人害怕面對真相,或者害怕被揭示真實的一面時,就可以使用《畏明》這個詞。
《畏明》這個詞的部首是玉字旁,象征着貴重、珍惜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5。
《畏明》是由簡體漢字演變而來的,其繁體字為「畏明」。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通常采用篆書或隸書的形式書寫。篆書是古代印章的字體,而隸書則是秦代和漢代的官方文字。雖然寫法有所不同,但「畏明」在古代通常保持相似的形狀和意義。
以下是一些帶有《畏明》的例句:
1. 他對于自己的過去總是畏明不敢面對。
2. 她是一個畏明真相的人,總是避免面對現實。
3. 面對挑戰時,我們不能回避、也不能畏明,要勇敢面對。
一些與《畏明》相關的詞彙有:
1. 畏懼:害怕、怯懦。
2. 懼怕:害怕、恐懼。
3. 躲避:逃避、回避。
與《畏明》相關的近義詞包括害怕、畏懼、懼怕等。反義詞包括勇敢、坦然、無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