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明的意思、畏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明的解釋

(1).謂畏懼明法。《詩·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鄭玄 箋:“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罰。” 孔穎達 疏:“當用正6*法刑罰而禁止之。” 陳奂 傳疏:“明,猶法也。不畏明法,即是寇虐,言為政者用以遏止之。”

(2).謂事态彰明才知所戒懼。《管子·霸言》:“聖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尹知章 注:“愚人近火方知熱,履冰乃知寒,故曰畏明也。”參見“ 畏微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畏明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畏明"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曆史語用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本義 該詞由"畏"(畏懼)與"明"(光明)構成,原指生物對光線的天然規避反應。《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基本義為"畏懼光明",常見于描述夜行性動物的生理特性,如《莊子·齊物論》"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的生态現象即暗含此理。

二、文化轉義 在人文領域衍生出兩層引申義:

  1. 政治隱喻:喻指賢士對清明政治的敬畏,《楚辭·九辯》"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句注疏中,王逸釋"畏明"為"敬畏明君",體現儒家"明君賢臣"的理想關系。
  2. 哲學思辨:道家典籍中引申為對"過分明察"的警惕,《淮南子·說林訓》"察見淵魚者不祥"的典故,與"畏明"形成思想呼應,主張適度的認知界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時仍具重要語義價值。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畏明”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古代文獻中的釋義

  1. 畏懼明法
    源自《詩經·大雅·民勞》:“式遏寇虐,憯不畏明。”鄭玄注解為“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罰”,指對嚴明法律或公正制裁的敬畏。孔穎達進一步說明,此處的“明”即法律,強調通過刑罰遏制惡行。

  2. 事态明顯後才知戒懼
    出自《管子·霸言》:“聖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尹知章注釋:“愚人近火方知熱,履冰乃知寒”,比喻缺乏預見性,隻在事态明顯時感到恐慌。與“畏微”(防微杜漸)形成對比。

二、中醫術語中的含義

在中醫典籍《證治準繩·雜病》中,“畏明”指羞明症狀,即眼睛畏懼強光。病因與氣血不足、膽汁虧虛相關,導緻眼部脈絡虛弱,無法抵禦光線刺激。需與炎症性畏光(如目赤疼痛)區分,屬虛證範疇。

不同語境下,“畏明”的側重點差異顯著,需結合具體文本或場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暗物質罷直被頭超以象外乘風丞郎塵言鸱鸺仇由此地從前麤刺倒茬得行地正杜酒恩典豐薦風琴撫掌擊節高睨高衢顧眄畫案焦然嘉歲積聚克殄狂谲拉拔麗娥驎台六學麗席落市末光納喇屏風遣暑祁劇傷春山嶽申變升名生知十輩石火風燭叔均順明鼠氣松衣素畜菵草違從五事象牀向塗銷渴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