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論殺的意思、論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論殺的解釋

************。《史記·酷吏列傳》:“使案邊失亡,所論殺甚衆。”《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及 長 身自賊殺無罪者一人;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論殺是古代中國法律術語,指經過司法審判程式後依法判處死刑的執行方式,強調“依律定罪,按法處決”的核心内涵。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法律程式特征

“論殺”區别于私刑或擅殺,必須經過完整的司法流程:

  1. 審判定罪:由官府依據律法條文審理案件,确認被告觸犯死罪(如謀反、殺人等),形成“論處死刑”的判決結果。
  2. 層級複核:重大死刑案件需逐級上報審核,如唐代要求中央“三司會審”,明清确立“秋審”“朝審”制度,體現程式嚴謹性。
  3. 執行規範:處決需公開示衆(如“棄市”),并記錄于刑案文書,如《唐律疏議·斷獄》載:“諸斷罪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

二、適用罪行範疇

“論殺”針對律法明定的死罪,主要包括:

  1. 十惡重罪:如謀反、謀叛、惡逆(弑親)等危害皇權與倫理的重罪。
  2. 暴力犯罪:故意殺人、強盜緻死等,《漢書·刑法志》稱“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為立法原則。
  3. 特殊罪行:官員貪腐(如明清“贓滿八十兩論絞”)、巫蠱惑衆等危及社會秩序的罪行。

三、曆史演變與廢止

  1. 秦漢起源:《史記·酷吏列傳》載“論殺”案例,反映早期制度化死刑執行。
  2. 隋唐完善:《唐律疏議》确立“五刑”體系,死刑分絞、斬二等,“論殺”需經“五複奏”程式。
  3. 清末變革:1905年《大清現行刑律》廢除淩遲等酷刑,1911年《大清新刑律》廢除斬刑,标志傳統“論殺”制度終結,近代死刑執行方式确立。

現代法律對照:當代《刑法》第四十八條明确死刑僅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罪犯,并設置死刑複核程式,延續了“審慎判決”的司法傳統,但程式正義與人權保障更為嚴格。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775-4):“論”字條目釋“定罪”,“論殺”釋義為“判處死刑”。
  2. 《唐律疏議》(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三十·斷獄律,載死刑判決與複核程式。
  3.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商務印書館,2010)第五章詳述曆代死刑制度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論殺”是一個古代法律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内容進行解釋:

1.基本含義

“論殺”指判處死刑,多用于古代文獻中,體現法律對嚴重罪行的最終裁決。例如《史記·酷吏列傳》提到“所論殺甚衆”,《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記載“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均指通過司法程式對犯人處以死刑。

2.構成與詞義解析

3.曆史背景

該詞多出現在漢代及以前的史書中,反映古代司法制度中死刑判決的嚴厲性。例如《史記》描述酷吏通過嚴刑峻法大量處決犯人,側面體現“論殺”在司法實踐中的普遍性。

4.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下,“論殺”已非常用詞彙,主要作為曆史文獻研究的對象。如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漢語多用“判處死刑”“死刑判決”等表述。

“論殺”是古代司法術語,指通過審判程式判處死刑,其語義和用例多見于《史記》《漢書》等早期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悲咽博腯不震慚魂朝部乘間抵隙尺璧寸陰醋酒打不得燈影戲電改掉脫疊掌地老天荒訂情對比溫度凡聖繁數飛起非時食風不鳴條風樹之感封志改名易姓告教呼噜噜昏踰禍罰火迫酂侯肩摩毂擊藠頭借屍還陽讦制瀾清鍊真龍輿馬服漫牆曼延摩娑南道主人攀延疲顇搶市诮戲跧仆勝常詩橐舐癰吮痔收迹隨聲附和薙染銅貝同夥褪落鵌鼵萬馬奔騰危悰無住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