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譏辦事無能,隻知啼哭了事者。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一:“ 曲端 在 陝西 ,甚有威望, 張魏公 宣撫,首擢用之。 金 人萬戶 婁室 與 撒離曷 等寇 邠州 , 端 擊敗之;至 白店原 ,又大敗之。 撒離曷 乘高望師,懼而號哭; 金 人因目之為啼哭郎君。”參閱《宋史·吳玠傳》及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四年三月》。
“啼哭郎君”一詞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進行辨析:
譏諷無能者的含義(主流解釋) 源自宋代曆史典故,指遇事隻會哭泣、無法應對的人。據《鶴林玉錄》等文獻記載,金國将領撒離曷被宋将曲端擊敗後登高望見宋軍,因恐懼而號哭,金人因此譏稱其為“啼哭郎君”。這種用法多用于形容辦事能力低下、遇事束手無策之人,具有貶義色彩。
形容極度悲傷的傳說(民間說法) 民間流傳唐代李郎因喪妻而徹夜痛哭的故事,用以描述悲痛至極的狀态。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後世衍生的民間傳說。
現代使用建議:
如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完整曆史事件脈絡,可參考《鶴林玉露》卷一及《宋史·吳玠傳》等文獻。
"啼哭郎君"這個詞源自古代民間傳說,形容嬰兒啼哭之時,大聲呼叫其父親的聲音。它一般用來比喻将要出征的年輕男子,即将分離家人和親人,發出悲傷的呼喊聲。
拆分部首和筆畫:
啼(口部首,7筆畫)哭(口部首,10筆畫)郎(阝部首,10筆畫)君(口部首,7筆畫)。
來源:
"啼哭郎君"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以描述古代将士離開家鄉奔赴戰場時的悲傷情緒。
繁體:
繁體字為 "啼哭郎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以 "啼哭郎君" 為例,古時候的漢字可能使用不同的字體和書寫規範,但字義和拼音發音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他從軍出征,聽到他家的嬰兒 "啼哭郎君",感到深深的思念和掙紮。
組詞:
組詞可以根據需要來靈活搭配,比如 "啼哭郎君的母親"、"啼哭郎君的親友" 等。
近義詞:
近義詞有很多,比如 "啼哦痛孩兒"、"啼啭郎子" 等,它們都具有相似的意思。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根據上下文來決定,比如 "歡笑迎郎君",表示高興地迎接将士歸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