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撲擊的招數。《水浒傳》第二九回:“原來説過的打 蔣門神 撲手:先把拳頭虛影一影,便轉身,卻先飛起左腳,踢中了,便轉過身來,再飛起右腳。這一撲,有名喚做玉環步、鴛鴦腳。”
(2).指相撲的好手。《水浒傳》第七三回:“今年有個撲手好漢,是 太原府 人氏,姓 任 ,名 原 ,身長一丈,自號 擎天柱 。”
“撲手”一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撲擊的招式
指武術或相撲中用于攻擊的特定動作技巧。例如《水浒傳》第二十九回描述武松打蔣門神時,詳細說明了其“撲手”招式:先虛晃一拳,再轉身連續踢出左右腳,形成連貫的進攻套路。
相撲高手
特指擅長相撲競技的力士。如《水浒傳》第七十三回提到的任原,身高一丈,號稱“擎天柱”,是典型的“撲手好漢”。
唐代詩人薛濤在《酬杜舍人》中曾用“撲手”形容收信動作,引申為“迅速抓取”,但此用法較罕見。主要含義仍以武術和相撲為主。
《撲手》是指用手從上往下拍擊的動作或聲音,也可以指用手勢或動作表示鼓掌的意思。
《撲手》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共有7畫。
《撲手》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撲”和“手”兩個字組成,表示一種動作或動作的聲音。
《撲手》的繁體字為「撲手」。
古時候,漢字《撲手》的書寫形式是“撲手”,與現代漢字寫法略有不同。
1. 他看到老師贊賞他的表現,忍不住撲手鼓掌。
2. 當歌手露面時,人們立馬撲手歡呼。
撲通、撲打、撲翅、撲滿、撲火。
拍手、鼓掌。
撫手、安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