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絮填充的衣袍。《韓詩外傳》卷九:“士褐衣緼著,未嘗完也。”
“缊着”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韓詩外傳》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缊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事物糾結、緊密、分不開或相互連結的狀态。
根據《康熙字典》,《缊着》這個詞的主要部首為“缶”(fǒu)和“網”(wǎng),它的總筆畫數為13。
《缊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用來形容人物陷入紛争難解的狀态。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指事物相互交錯、交織在一起無法分開的狀态。
《缊着》的繁體字為「縕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缊着》在古時候的寫法中,一般使用更為複雜的字形,例如「緷著」、「縜著」等。
1. 這個問題缊着我,我無法取舍。
2. 糾纏不決的情感讓他感到缊着。
3. 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各種利益紛争缊着在一起,很難解開。
1. 缊聚(yūn jù):指事物相互聚集、交織。
2. 缊繞(yūn rào):指事物交錯纏繞、糾結在一起。
3. 缊密(yūn mì):指事物密集、緊密相連。
1. 盤結(pán jié):指事物環環相扣,交織在一起。
2. 纏結(chán jié):指事物紛亂交織、纏繞在一起。
3. 紛雜(fēn zá):指事物混雜、雜亂無章。
1. 松散(sōng sǎn):與缊着相對,指事物之間沒有緊密、牽連的狀态。
2. 分離(fēn lí):與缊着相對,指事物分開、割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