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诗的意思、歌诗的详细解释
歌诗的解释
(1).咏唱诗篇。《左传·襄公十六年》:“ 晋侯 与诸侯宴于 温 ,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 杜预 注:“歌古诗,当使各从义类。”《墨子·公孟》:“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孙诒让 间诂:“《周礼·小师》注云:歌,依咏诗也。”
(2).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汉 世所谓歌诗者,有声音曲折,可以弦歌,如《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謡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是也。故《三侯》、《天马》诸篇, 太史公 悉称诗。盖《乐府》外无称歌诗者。” 朱自清 《中国歌谣》三:“这些歌诗决不是徒歌,一因其中有‘曲折’(即乐谱),二因它们都在《乐府》。”
(3).泛指诗歌。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 明帝 为太子,乐人作歌诗四章,以赞太子之德。” 前蜀 韦庄 《乞彩笺歌》:“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礱山岳罗星斗。” 宋 范仲淹 《即席呈太傅相公》诗:“ 白傅 歌诗传海外, 晋公 桃李满人间。” 清 莫友芝 《<巢经巢诗抄>序》:“论吾子平生著述,经训第一,文笔第二,歌诗第三。”
词语分解
- 歌的解释 歌 ē 唱:歌唱。歌咏。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妌 )(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歌咏言。 笔画数:; 部首
- 诗的解释 诗 (詩) ī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 * 感:诗歌。诗话(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
网络扩展解释
“歌诗”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咏唱诗篇
指以吟唱或朗诵的方式表达诗歌内容。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六年》记载的“歌诗必类”,意为吟唱古诗需符合其义类。例如春秋时期,诸侯宴会中常通过歌诗传递礼仪与思想。
2.可歌唱的乐府诗
特指配有乐谱、可演唱的乐府诗。乐府诗是汉代设立的官方音乐机构采集的民歌或文人创作诗,部分作品被谱曲传唱,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这类诗歌兼具文学性与音乐性。
3.泛指诗歌
广义上可代指所有诗歌体裁。例如晋代崔豹《古今注》提到“乐人作歌诗四章”,宋代范仲淹诗句“白傅歌诗传海外”,均以“歌诗”指代诗歌作品。这一用法在历代文献中较为常见。
补充说明
- 历史演变:早期“歌诗”强调吟唱功能,后逐渐扩展为诗歌总称,反映了诗歌从音乐性向文学性的过渡。
- 现代用例:当代文学中偶见该词,如“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多用于营造古典意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古今注》等古籍,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歌诗》这个词在中文中有着美妙的意义。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歌」,意味着用歌声表达情感和思想;第二个部分是「诗」,指的是以文学形式表达出来的美感和哲理。这两个字都是由多个笔画构成的,「歌」字由「曰」和「可」组成,「曰」字的笔画数为4,「可」字的笔画数为5;「诗」字由「言」和「寺」组成,「言」字的笔画数为7,「寺」字的笔画数为6。
关于这个词的来源,它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秦朝时期。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歌」字和「诗」字的形状稍有不同。例如,「歌」字的字形是「ㄍ」,而「诗」字的字形是「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字形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形态。
在繁体字中,「歌」字和「诗」字的形态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以下是关于「歌诗」这个词的一些例句:
1. 他用动人的歌声和深情的诗句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2. 这首歌诗是我对你深深的思念之情的表达。
3. 他的歌诗中流露出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组词中可以考虑使用「歌唱」、「诗人」等词语,它们与「歌诗」有着密切的关联。
近义词可以考虑使用「歌曲」、「诗歌」等词语,它们都与表达音乐和美感有关。
反义词可以考虑使用「闷声不响」、「默写」等词语,它们与不表达音乐和美感有关。
这是关于「歌诗」这个词的简短解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