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旅”。1.寄居異鄉。《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齊侯 使 敬仲 為卿,辭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預 注:“羇,寄;旅,客也。”《史記·陳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負擔,君之惠也。” 唐 韓愈 《又與柳中丞書》:“夫遠徵軍士,行者有羇旅離别之思,居者有怨曠騷動之憂。” 宋 陸遊 《六言》詩之四:“壯歲京華羈旅,暮年湖海清狂。”
(2).指客居異鄉的人。《周禮·地官·遺人》:“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 鄭玄 注:“羇旅,過行寄止者。”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 江 南朝士,因 晉 中興,南渡 江 ,卒為羈旅。”《資治通鑒·晉惠帝太安二年》:“ 機 以羇旅事 穎 ,一旦頓居諸将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龔自珍 《台城路·同人皆诇知餘近事》詞:“ 吳 棉已把桃笙換,流光最驚羈旅。”
“羁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lǚ,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動詞用法:指長久寄居他鄉,即因各種原因(如仕途、戰亂、流放等)長期滞留異地。
名詞用法:指客居異鄉的人。
在古典詩詞中,“羁旅”常與思鄉、孤寂、漂泊無依的情感關聯,形成“羁旅詩”這一題材。
部分現代解釋将“羁旅”擴展為自願選擇邊緣化生活的人群(如無穩定居所者),但此用法非傳統含義,更多是語義的現代延伸()。需注意區分古典語境與現代泛化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左傳》《周禮》等文獻()。
羁旅是一個表示人在他鄉漂泊的詞語,常用于形容離家外出旅行或在異地生活的情況。它包含了離鄉背井、離開故土,遠離親人和熟悉環境的寂寞感和不適應感。
羁旅的拆分部首是羊(⺶)和裡(⺌)。
羁旅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羁旅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其中,「羁」意為被系住,被束縛;「旅」意為離家出行。合在一起,表示被約束在外地旅行或生活。
羁旅的繁體寫法為「羈旅」。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羁字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如「覊」、「覬」等,而旅字的基本形狀與現代相似。
1. 我的羁旅生活讓我更加珍惜家人和家鄉。
2. 他在陌生的城市中漂泊,經曆了許多艱辛的羁旅。
1. 羁旅生涯
2. 羁旅者
3. 羁旅心情
1. 流浪
2. 遊牧
3. 雲遊
1. 家園
2. 歸鄉
3. 安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