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行止適時。語本《易·艮》:“《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明 黃绾 《明道編》卷一:“ 伏羲 、 堯 、 舜 以艮止、執中之學相傳……《易》之微言,莫要於艮止;《書》之要旨,莫大於執中。”
艮止是漢語中一個融合哲學與行為準則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單字本義及經典文獻中的引申義綜合理解:
艮(gèn)
《說文解字》釋為“限也”,本義指邊界、界限㊟¹,後引申為靜止、停滞。《周易·艮卦》彖傳曰:“艮,止也”,強調“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動靜之道㊟²。
來源:《說文解字注》《周易正義》
止
甲骨文象形為“足”,本義為停步。《廣雅·釋诂》注:“止,停也”。在儒家思想中發展為“止于至善”(《大學》)的修養目标㊟³。
來源:《甲骨文字典》《禮記·大學》
作為理學核心概念,“艮止”指通過自我約束達到心性澄明:
來源:《二程遺書》《朱子語類》
明代學者湛若水著《艮止圖說》,将“艮止”與“良知”結合,主張“止此良知,發而中節即是和”㊟⁶,體現心學對理學概念的融合。
來源:湛若水《甘泉文集》
引用文獻
㊟¹ 許慎《說文解字·匕部》
㊟² 孔穎達《周易正義·艮卦》
㊟³ 鄭玄注《禮記·大學》
㊟⁴ 程頤《二程遺書·卷十五》
㊟⁵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七十三》
㊟⁶ 湛若水《甘泉文集·卷二十一》
“艮止”是一個源自《易經》的哲學概念,其核心含義為“行止適時”,強調根據時機選擇行動或靜止。以下為詳細解釋:
來源與基本義
該詞出自《易經·艮》的彖辭:“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其中“艮”為八卦之一,代表山,象征穩固與停止;“止”指停止或止境。兩者結合表示在恰當的時間行動或靜止,體現動态平衡的智慧。
哲學内涵
延伸與應用
現代語境下,“艮止”可指代:
“艮止”既是《易經》中的時空哲學,也是傳統文化中的處世準則,融合了自然規律與人文修養的雙重意涵。
愛戴半子之誼辨論必律不剌絣扒吊拷渤澥不聿稱壽牀垠逮獄電子樂器都俞敦慤酚酞指示劑佛出世幹掉綱鑒高跱怪怨鲑冠酣鬭回響進履之書進師靳狎計窮力屈連船臉道林霭淩煙樓猛悍跑走簽名潛休隱德敲山震虎齊打忽其奈我何寝閣啓移熱灰戎藩三合三真世度失解食食師子床霜縷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素館素器投腦酒惋切緼褐吳音鑲花鄉書小大哥孝陵小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