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發送入試,稱為解。解,解送,發送。故科舉時中鄉榜者稱發解,不中者稱落解或失解。 宋 蘇轼 《答李昭玘書》:“ 子敏 雖失解,乃得久處左右。” 明 文徵明 《祭陳以可文》:“方君病革之時,正我失解之日。”
“失解”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失解”指科舉考試中未能通過鄉試(地方選拔考試)的情況。唐代規定,舉子需由地方官府解送(即“發解”)至京城參加會試,考中鄉試者稱“發解”,未中者則稱“落解”或“失解”。
曆史背景與用法
近義詞與關聯詞
文學與典籍引用
該詞在詩詞中亦有出現,如明代陳獻章《秋夕偶成》中“三試吾兒雖失解”,宋代鄭清之詩句“失解真精昏默默”等,均以科舉不中隱喻人生際遇。
現代使用
當代已極少使用,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研究中描述科舉制度相關場景。
失解(shī jiě)是一個動詞,指的是對某個事物或某個人的理解産生錯誤或誤解。它由“失”和“解”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失(辶+夭),解(角+弓+人)。失的部首是辶,筆畫數為5;解的部首是角,筆畫數為8+4+2=14。
來源:《失解》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但在古代文獻中較少使用,更多是在現代漢語中廣泛應用。
繁體:失解的繁體字為「失解」,即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失解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查證。
例句:他對我的意圖完全失解了。她失解了我的好意。
組詞:誤解、理解、解釋、解讀、解題。
近義詞:誤解、曲解、錯誤理解。
反義詞:理解、明白、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