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梗议的意思、梗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梗议的解释

(1).谓持反对意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主上当极,太母垂帘,将復见太平,天下咸以为是。如 张侍郎 处侍从,尝建立,何事而敢梗议?”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如 美国 初立宪法联合大政府之时,诸州尚多梗议,难於施行。”

(2).指反对的意见。 郭孝成 《福建光复记》:“难免无一二无识之徒,横生梗议,遂特行文佈告,俾得速行反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梗议(gěng yì)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现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为阻挠或压制他人的议论,特指在政治场合中阻碍不同意见的表达。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词目与注音


二、核心释义

梗议由“梗”与“议”复合而成:

  1. 梗(gěng):
    • 本义为草木的直茎,引申为阻塞、阻碍(《说文解字》:“梗,山枌榆也。有朿,荚可为芜荑者”)。
    • 此处取“阻隔、妨碍”之意,如《周礼·地官》:“使其徒跂而梗路。”
  2. 议(yì):
    • 指议论、谏言(《说文解字》:“议,语也”),特指对政事的商讨或批评。

      合成义:通过强势手段压制他人的言论或谏议,使其无法正常表达。


三、古代文献用例

  1. 《周礼·秋官·禁杀戮》:

    “掌司斩杀戮者。凡伤人见血而不以告者,攘狱者,遏讼者,以告而诛之。”

    郑玄注:“遏讼,谓‘梗议’也。”

    释义:此处“梗议”指阻挠他人诉讼申告的行为。

    (来源:《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书·刑法志》:

    “吏坐受赇枉法……擅为苛禁,梗议穷治。”

    释义:官吏利用严法阻碍公正议论,压制对冤案的审理。

    (来源:《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四、文化背景与语义演变


五、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属历史词汇,仅适用于研究古典文献或特定历史论述。现代汉语中可用“压制言论”“阻挠议事” 等替代。如需引用,建议标注古籍原文及权威注释版本以符合学术规范。

(注:因“梗议”为生僻古语,现代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未收录,以上解析基于古代文献及训诂学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梗议”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动词性含义:指持反对意见或提出异议。例如在《续资治通鉴》中记载:“如张侍郎处侍从,尝建立,何事而敢梗议?”()
  2. 名词性含义:表示反对的意见。如近代文献《福建光复记》提到:“难免无一二无识之徒,横生梗议。”()

二、用法与语境

三、典型例句

  1. 康有为《大同书》提到美国宪法制定时“诸州尚多梗议”,体现地方对中央政策的抵触()。
  2. 宋代文献中,官员因立场不同被指责“敢梗议”,反映古代政治决策中的分歧()。

四、相关词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续资治通鉴》《福建光复记》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探边邦不明不白步虚词层峦迭嶂剗地骋观侈纵偷苟春芜簇辇达道的卡躲头避懒坊郭公厅孩赤行号卧泣鸿鴈候驿黄公酒垆黄沙逭役花雪护调火前花奸细交施机不可失藉敛妗妗筋挛金威抗旱来许櫑器流精牤牛媒钱麽麽妙语冥徵奶水牛囤逆政赛兰石眼双交曙风疏窳诵味探使恬愉梯取王旅完事蜗虫香华香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