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更議的意思、更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更議的解釋

改議。《史記·孝文本紀》:“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非 高帝 之志也。更議不宜。” 司馬貞 索隱:“言不宜更别議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更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是重新商議、再次讨論或更改之前的決議。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重新讨論或修改決定

    "更"指更改、重新,"議"指商議、讨論。合起來表示對已有方案、決策進行再次審議或調整。

    例:《史記·平準書》:"天子乃超拜式為中郎,賜爵左庶長,田十頃,布告天下,莫應。式又欲輸財助邊,上更議以風百姓。"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引申為提出異議或修正

    在特定語境中隱含對原決議的否定,需通過再次讨論達成新共識。

    例:《宋史·職官志》:"若事有未盡,許執奏;若已得旨而法須更議,亦許覆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古籍用例分析

典籍出處 原文節選 釋義
《史記·酷吏列傳》 "奏事未決,主父偃數見,上更議之。" 議題未定,皇帝重新商議決策。
《資治通鑒·唐紀》 "宰相更議不可,遂止。" 宰相重新讨論後否決原提案。

三、現代使用場景

雖非現代常用詞,但在以下領域偶見:

  1. 法律文書:指對判決或條款的重新審議(如"提請更議")。
  2. 政策制定:描述修正草案的過程(如"方案經更議後通過")。
  3. 學術研究:用于分析古代文獻中的決策機制。

四、同義詞辨析

詞彙 側重方向 與"更議"差異
複議 對已定結論的再審查 多用于現代行政、司法程式
複審 正式流程的再次審核 強調程式性,非泛指的"商議"
修正 直接修改内容 不包含"集體讨論"的環節

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3.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網絡擴展解釋

“更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更議”指改議、重新讨論,表示對原有決議或方案進行修改或重新商議。該詞由“更”(gēng,意為改變)和“議”(讨論)組合而成,強調對原有結論的修正或調整。


二、詞源與典籍引用

最早見于《史記·孝文本紀》:“今釋宜建而更選于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議不宜。” 司馬貞索隱注釋:“言不宜更别議也。” 此處指漢文帝認為不應另立諸侯,需維持原有決策。


三、使用場景

  1. 曆史語境:多用于古代文獻,涉及政策、繼承等重大事務的重新商議。
  2. 現代用法:可引申為對計劃、協議等提出修改建議。例如:“雙方因條款争議,決定更議合同。”

四、讀音與詞性


五、例句參考

《查字典》引例:“日本素認朝鮮自主,尤無幹預其内政之權……此時無可更議。” 說明在既定條約下,無需再行讨論。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愛賢念舊暗地鼇甲暴虐無道飽足變缞搽粉褫魂磁鋒慈心噹啷丹林颠旭定武石铎韒封凍幹典耕奴寡鶴官防古刹閨蜜過涯合抱黃中李回話驕色亟近驚詭金華宴金字招牌居安卷牍空華外道款浃蘭桂老不死樂利主義連屏寮民淩慢隆望露卯鬧花燈拏事樵牧蜻蝏裘馬聲色詩案食錢實用文淑化孫婦素蛇饕沓外羨亡竄無慮鹹肉涎着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