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詩案的意思、詩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詩案的解釋

因作詩而獲罪的案件。如 宋 熙甯 九年(公元1076年), 蘇轼 因作詩而入獄,繼而被貶。見《宋史·蘇轼傳》。這次事件,史稱“烏臺詩案”。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首引》:“驀地獄成詩案,幸 子由 申救,遠謫 黃州 。” 清 吳廷華 《題杜文貞公小像》詩:“披圖恍遇山澤癯,聊存詩案明其誣。”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況于廷杖雖除,詩案史禍,較諸廷杖,毒螫百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詩案"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層含義,結合權威辭書與曆史文獻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因詩歌内容引發的訴訟案件或政治迫害事件

指古代文人因創作、傳播的詩歌被解讀出諷刺朝政或觸犯統治者忌諱的内容,從而被定罪的政治案件。其本質是文字獄的典型形式,反映了古代思想管控與文學創作間的沖突。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1卷第213頁明确标注該詞條,釋義為"因詩獲罪的案件"。

二、曆史典例解析

特指宋代"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蘇轼因詩文被禦史台(别稱"烏台")彈劾"謗讪朝廷"而入獄,此案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詩案。據《宋史·蘇轼傳》記載,其《湖州謝上表》及詠桧詩"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等句被指影射宋神宗,引發政治風波。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傳第九十七。

三、引申文化内涵

文學與權力博弈的象征符號

詩案現象揭示了中國古代"以言入罪"的文化傳統,如清代徐駿"清風不識字"案。現代漢語中,"詩案"一詞亦被引申用于批判思想壓制,如學者錢锺書在《談藝錄》中論及"文字獄之酷,肇于詩案"。

來源:錢锺書《談藝錄》補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17頁。

四、現代語義擴展

在當代語境中,"詩案"可泛指因文藝作品引發的法律糾紛或輿論事件,但學術研究仍以曆史政治案件為定義核心。需注意與普通著作權訴訟區分,強調其政治迫害屬性。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宋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烏台詩案"詞條釋文。

網絡擴展解釋

“詩案”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用法區分:

一、基本含義

  1. 因詩獲罪的案件
    指因創作詩歌而引發政治迫害或貶谪的事件,是中國古代文字獄的典型形式。例如:

    • 烏台詩案: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轼因詩作被指“譏諷朝政”,遭禦史台彈劾入獄,後貶至黃州。
    • 車蓋亭詩案: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蔡确因詩作被舊黨指控“影射宣仁太後”,流放嶺南并死于貶所,加劇新舊黨争。
  2. 曆史背景
    這類案件多與政治鬥争相關,如北宋新舊黨争中,詩文常被用作打壓政敵的工具。


二、文學場景的引申義(較少見)

少數文獻中,“詩案”也指文人雅士創作詩歌的場所或聚會,例如明代王守仁曾邀文人在“詩案”交流創作。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宋史·蘇轼傳》或研究北宋黨争的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艾蕪白璧青蠅卑不足道悖狂辨囿邊璅昌世騁教翠錦打破砂鍋璺到底電影院惡人腓尼基酆獄腹背俘擒幹橹高挑共事國稅化凫皇京簧谮渾質緘藏講切焦棗節蓋開拍刻珉可耐略無忌憚樂業六章露鴻輪竿眉寸謬異翹勤情切窮猿奔林耆宿三座大山省脈沈識沈菀壽安首歲黍飯叔父説表樹心索牛貪耍團圓餅拖發橢圜脫孝王辂襪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