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件。 明 張居正 《請重修<大明會典>疏》:“典章法度,不無損益異同,其條貫散見於簡冊卷牘之間,凡百有司,艱於考據。”
(2).指批閱文件。謂官員從事公務。 清 阮元 《<山左金石志>序》:“ 元 以山左卷牘之暇,卽事考覽。”
“卷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àn dú,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文件
指古代文書、典籍或官方記錄的統稱,常用于描述成卷的文獻資料。
批閱文件(引申為公務活動)
代指官員處理政務的行為,強調與文書相關的職務工作。
該詞既指具體的文書載體(如成卷的檔案),也引申為官員處理政務的抽象概念,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公務場景的描述。例如,現代可類比為“案牍勞形”中的“案牍”,均強調文書工作的繁複性。
《卷牍》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寫在紙或者木片上的文字、文件或者記錄。它可以用來指代古代的卷軸文獻或者現代文件。
《卷牍》這個詞的部首分别是“卩”和“牜”,其中“卩”是右邊的部首,也是四劃,表示封印,而“牜”是左邊的部首,也是4劃,表示牛。
《卷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服》一書中,書中解釋為“文字卷”,即對卷軸文獻的稱謂。繁體字是「卷牘」。
在古代漢字中,卷字是由兩個牛字相連而成的,表示了文獻被包裹起來的形象。牍字是由木字加上甲字,表示了紙上的文字。所以,《卷牍》這個詞可以說是文獻的書寫形式,強調了古人對于文獻的重視和保存的方式。
1. 那位學者在介紹古代卷牍時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2. 這一卷牍記錄了當時社會的變遷,具有重要的價值。
卷軸、文牍
文獻、記錄、檔案
空白、空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