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件。 明 張居正 《請重修<大明會典>疏》:“典章法度,不無損益異同,其條貫散見於簡冊卷牘之間,凡百有司,艱於考據。”
(2).指批閱文件。謂官員從事公務。 清 阮元 《<山左金石志>序》:“ 元 以山左卷牘之暇,卽事考覽。”
"卷牍"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源和語義演變兩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與詞素分解 "卷"最初指古代竹簡或帛書卷曲成筒狀的形制,《說文解字》釋為"膝曲也",後引申為書籍計量單位,如《漢書·藝文志》載"《尚書》二十九卷"。"牍"原指書寫用的木片,《急就篇》注"牍,木簡也",後泛指公文、文書。二者組合後,"卷牍"特指成卷的官方文書或典籍,如《隋書·經籍志》載"凡五經子史,合三千七百餘卷,皆赤軸青紙,束帶華牍"。
二、語義擴展與運用
三、文化意象解析 在《文心雕龍·史傳》中,劉勰提出"居今識古,其載籍乎",強調卷牍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重要性。這種意象在張懷瓘《書斷》評王羲之書法"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的記載中,更凸顯古代卷牍的文化價值。
“卷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àn dú,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文件
指古代文書、典籍或官方記錄的統稱,常用于描述成卷的文獻資料。
批閱文件(引申為公務活動)
代指官員處理政務的行為,強調與文書相關的職務工作。
該詞既指具體的文書載體(如成卷的檔案),也引申為官員處理政務的抽象概念,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公務場景的描述。例如,現代可類比為“案牍勞形”中的“案牍”,均強調文書工作的繁複性。
百煉鏡蝙蝠不成三瓦補過拾遺不堪一擊不死鄉不易慚怖差布觸污打彈檔子掉刀調直惰容二部制惡俗反服煩緩雰雰封筆歌袴刮鹻規程後悔無及厚坤槐夢毀方瓦合疾瘳颉橋湝湝畿寰寖安近好九門提督九遐磕頭禮拜浪罵聯裾練影淩波仙子濛雨綿裡裹針默歎暮年暮生漂亮平布钤鍵跂蹻頃刻酒適莫夙疾酥雨調笑令銅表遐睠現影枭翦洩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