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a tree,etc。)so big that one can just get one’s arms around] 兩臂抱攏(多指圓柱、大樹等的粗細)
那棵千年古樹十個小夥子才能合抱
(1).兩臂環抱。多形容樹身之粗大。《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楓柳雖合抱,亦何所施?” 宋 蘇轼 《萬松亭》詩:“為問幾株能合抱,殷勤記取《角弓》詩。” 許傑 《放田水》:“那邊是一株蓬頭蓬腦,大可合抱的老樟樹。”
(2).環繞。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圍山色如屏幕,擁着全 赤塔 都城,居高臨下,合抱而來,直到車站。” 胡萬春 《生長在黃浦江邊的人》:“進山丸讓浮筒合抱着,終于漸漸地鑽出了海底。”
“合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兩臂圍攏的尺寸
指用雙臂環抱物體(如樹木、柱子)時的粗細程度,常用于形容粗大的樹幹或圓柱體。例如:“院裡有兩棵合抱的大樹”。
《老子》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即用此意,強調粗壯樹木由細小幼苗成長而來。
環繞
引申為環繞、包圍的動作或狀态。例如:“深情合抱”。
形容物體粗大
“楓柳雖合抱,亦何所施?”(《世說新語·言語》)
“窗外的花園是那株漂亮的大樹的天堂……合抱也隻能抱住它的四分之一”。
象征積累與成長
常與“積累”相關聯,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合抱》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兩手或兩臂能合在一起抱住某物的狀态或程度。它表示物體的寬度或厚度非常大,以至于需要兩個人或兩隻手才能夠合抱住。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樹木、人體或其他具有較大體積的物體。
《合抱》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木(木),手部首表示與手相關,木部首表示與樹木相關。這個詞總共有7個筆畫。
《合抱》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手和木兩個部首組合而成。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是「合抱」,和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中,「合抱」這個詞也有多種不同的寫法。例如,「合」可以寫作「閤」,表示合攏的意思;「抱」可以寫作「菢」,表示用手臂抱住的樣子。不同的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是常見的,這為我們理解古代文獻提供了一定的挑戰。
1. 他站在大樹旁,伸出兩隻手,發現樹的胸圍太大,無法合抱。
2. 這棵參天大樹的直徑如此之寬,需要兩個人才能合抱。
合抱的形容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詞,例如:合抱之木(形容一棵樹的寬度);合抱之果(形容水果的體積大小)。
與「合抱」意義相近的詞有:粗壯、龐大、厚實。與「合抱」意義相反的詞有:纖細、瘦弱、細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