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文的意思、格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文的解釋

猶公文,正式文件。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廢等第》:“況禮部格文,本無等第,府解不合區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格文"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格"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指樹木的長枝條(《說文解字》:木長貌),引申為規範、法式(如《禮記·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
    • 在公文中特指律令條例(《新唐書·刑法志》"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
  2. "文"的涵義

    • 本義為紋理交錯(《說文解字》),引申為文字、文書(《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二、複合詞"格文"的釋義

作為合成詞,"格文"在古代文獻中特指:

  1. 法定公文格式

    • 指官方文書的标準體例與書寫規範,如《唐六典》載唐代公文須"依定格文"撰寫。
    • 宋代《慶元條法事類》規定:"諸被受制書應謄報者,以格文為準。"
  2. 法律條文範本

    • 明清律例中常見"照依格文拟罪"表述,指參照律法既定條款定罪量刑(《大明律·刑律》)。
  3. 現代引申用法

    • 當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符合規範的文章體例,如學術論文需遵循"格文要求"。
    • 引申指具有典範性的文本(例:"此賦堪稱骈文格文")。

三、古籍例證

《尚書·周書》"格汝衆"(規範民衆言行)與《文心雕龍·章表》"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共同構成"格文"概念的文化源流,體現規範文書與治國理政的關聯性。

四、使用注意

該詞屬書面語體,日常對話中較少使用。現代常見于法律文書研究(如敦煌法制文書)、公文制度史(如唐代"格"的演變)等學術領域。


主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唐六典》(陳仲夫點校,中華書局)
  3. 劉勰《文心雕龍》(範文瀾注本)
  4. 《中國曆史大辭典·法律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注:古籍文獻依據通行點校本釋義,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格文”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成語含義(形容文采出衆)

指文章或言辭格調高雅、文辭華麗,常用于贊美文筆優美的作品或人。其來源可追溯至《論語》中“君子以文會友”的引申,強調通過文辭表達思想并促進交流。

使用場景:

二、古代公文含義

指正式文件或官方文書,最早見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禮部格文”的記載,特指具有規範格式的政府文件。

示例:

“況禮部格文,本無等第,府解不合區分。” ——《唐摭言·廢等第》

補充說明

需注意兩種含義的適用場景: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評價,而“公文”釋義多見于曆史文獻。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7)雖重複公文釋義,但未提供新依據,建議優先參考高權威性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衮年百折不回爆肚兒變生肘腋搏動菜茹常紀承統斥鹽摴蒱錦剉折單季稻防塵方釳風吹馬耳富漢圪吵公共積累官鑄貴簡孤劍寒徑函丈合作虹橋鹄嶺箭垛踐實嫁怨劫難靜字诘屈聱牙酒胡蘆究盡據證恐迫款款輕輕料然賃土錢南鍼阡阡訖今青飇青門解袂圈點如鼓琴瑟石泓衰杖蜀彩鼠齧蟲穿隨封退那微動猥積斡官下落閑不容砺相機消廢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