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文字,詩文。《莊子·大宗師》:“聞諸副墨之子。”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雲:“文字是翰墨為之,然文字非道,不過傳道之助,故謂之副墨。” 宋 範成大 《次韻知府王仲行尚書鹿鳴燕古風》:“今晨梅驛動,副墨到衡宇。” 清 金農 《訪韋隱君用良山居》詩:“兩朝耆碩遺風邈,百氏菁華副墨傳。” 王國維 《<紅樓夢>評論》:“譬諸副墨之子,洛誦之孫,亦隨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
(2).副本。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真文忠公谥議》:“候稍閒,搜索副墨,録以求教。”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山左金石志序》:“ 赤亭 亦有《益都金石志稿》,竝録之,得副墨。”參見“ 副本 ”。
副墨是漢語古籍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副墨"原指文書典籍的副本,最早見于《莊子·大宗師》,其中"副墨之子"被注為"文字之流傳"。古時文書正本稱"正墨",謄抄複本則稱"副墨",體現了古代文獻傳播的重要形式。
二、語源流變 該詞由"副"(輔助、次要)與"墨"(文字書寫)複合構成。清代郭慶藩在《莊子集釋》中注:"副,貳也。墨,翰墨也",強調其作為文字載體的從屬性質。唐代文獻已見将詩稿副本稱為"副墨"的用例。
三、文化内涵 在道家典籍中,"副墨"常與"寓言""重言"并稱,如成玄英疏解:"副,副貳也。墨,翰墨也...此更解前聞之疑執",揭示其承載思想傳播的媒介屬性。明代文人将詩文集定本外的抄錄本謙稱為"副墨",體現古代文人的著述觀。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考證,特指古籍傳抄系統中的非原始文本。中華書局點校本《莊子》校勘記中,多次以"副墨"指代不同版本系統的衍生文本,延續其專業術語功能。
“副墨”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文字、詩文
源自《莊子·大宗師》中的“聞諸副墨之子”,王先謙集解引宣穎雲:“文字是翰墨為之,然文字非道,不過傳道之助,故謂之副墨。”
此處強調文字作為傳遞思想的工具,而非“道”本身。例如清代金農詩句“百氏菁華副墨傳”,即指通過文字傳承學術精華。
指副本
在文獻學中,“副墨”可指代副本或謄錄的文稿。例如宋代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提到“搜索副墨,録以求教”,即指尋找副本作為參考。
書法繪畫中的輔助墨
在藝術領域,“副墨”指調節墨色濃淡的工具,如竹片、木片等,用于控制墨量或調和顔色,以增強作品的層次感。
古代官員的别稱(存疑)
部分來源稱其為“輔佐君主的官員”,類似宰相副手,但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可能與“幕僚”等詞混淆。
如需進一步驗證,可參考《莊子》注疏或書畫技法類文獻。
阿谀谄媚北路便蕃鼻窪播名抄撮癡兒穿塞垂花二門除...以外羝氲東市朝衣二道二蕭方聞科鋒煙分細覆蕩輻線附中高科公坐鳏魚故地孤立恒姿荒餘黃雲金烏疾徐孔揭口占理體龍池馬當罵爹罵娘滿腹詩書妙質内軍内族鳥俗清宦仁恩上軌道神意沈魚落雁手電筒庶績説口嘴寺窪文化私印烴燍通領外道危邦僞戾無虧相爺仙媛熙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