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習俗的貶稱。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競蠆毒於蜂宗,扇梟音於鳥俗。”參見“ 鳥言 ”。
“鳥俗”一詞在古籍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對南方少數民族習俗的貶稱
古代氏族名稱(鳥俗氏)
辨析要點:第一種含義屬于文化批評術語,第二種為特定曆史氏族名,二者并無直接關聯。研究時需結合文獻上下文,避免混淆。
鳥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鳥”為整體部首,表示鳥類動物,而“俗”為左右結構的漢字,指封建社會中的傳統習俗。因此,鳥俗指的是古代封建社會中與鳥類相關的社會習俗和文化。
鳥俗的部首是“鳥”,它是一個形象的象形文字,描繪了鳥類的形态特征。它由兩個筆畫構成,上面是一點,表示鳥的頭部,下面是一個勾,代表鳥的身體。而“俗”的部首是“人”,由于“俗”是一個複雜的漢字,它的左邊是一個“土”部,右邊是一個“人”部,共計6個筆畫。
鳥俗這一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古人認為鳥是天上的使者,是與神仙聯繫的渠道,因此,鳥類和神話故事、仙人傳說等緊密相連。在古代的幾千年裡,人們不斷賦予鳥類各種吉祥和文化寓意,形成了獨特的鳥俗文化。鳥俗體現在民間節日、婚嫁習俗、宗教儀式等多個方面。
在繁體漢字中,鳥俗可以寫作“鳥俗”。繁體字中的“鳥”與簡體字的“鳥”相同,表示鳥類動物。“俗”則保持不變,仍然是“俗”字的古體形式。
古時漢字寫法中,“鳥”字的變體較多,舊時的寫法中有許多與現代不同的形态。例如,鳥的頭部象征性地加上一筆,表示鳥嘴的形狀;而鳥身體部分則簡化為彎曲的一筆。另外,“俗”字的古體形态更接近于一個簡化的人型形狀,筆畫也稍有不同。
以下是一個例句表達了鳥俗的含義:“在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一般會佩戴鳥頭花簪,這是古代鳥俗的一種表達方式,寓意着新娘的美麗和祝福。”
與鳥俗相關的詞語包括:
- 鳥鳴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 鳥語花香:形容環境宜人、充滿生機的地方。
- 古鳥之血:民間傳說中的鳥血,被認為是一種神奇的藥物。
鳥俗的反義詞可以是“鱗爪”,這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怪異的動物,在文化上與鳥形成鮮明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