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文字,诗文。《庄子·大宗师》:“闻诸副墨之子。”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云:“文字是翰墨为之,然文字非道,不过传道之助,故谓之副墨。” 宋 范成大 《次韵知府王仲行尚书鹿鸣燕古风》:“今晨梅驛动,副墨到衡宇。” 清 金农 《访韦隐君用良山居》诗:“两朝耆硕遗风邈,百氏菁华副墨传。”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
(2).副本。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真文忠公谥议》:“候稍閒,搜索副墨,録以求教。”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山左金石志序》:“ 赤亭 亦有《益都金石志稿》,竝録之,得副墨。”参见“ 副本 ”。
副墨是汉语古籍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副墨"原指文书典籍的副本,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其中"副墨之子"被注为"文字之流传"。古时文书正本称"正墨",誊抄复本则称"副墨",体现了古代文献传播的重要形式。
二、语源流变 该词由"副"(辅助、次要)与"墨"(文字书写)复合构成。清代郭庆藩在《庄子集释》中注:"副,贰也。墨,翰墨也",强调其作为文字载体的从属性质。唐代文献已见将诗稿副本称为"副墨"的用例。
三、文化内涵 在道家典籍中,"副墨"常与"寓言""重言"并称,如成玄英疏解:"副,副贰也。墨,翰墨也...此更解前闻之疑执",揭示其承载思想传播的媒介属性。明代文人将诗文集定本外的抄录本谦称为"副墨",体现古代文人的著述观。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学术考证,特指古籍传抄系统中的非原始文本。中华书局点校本《庄子》校勘记中,多次以"副墨"指代不同版本系统的衍生文本,延续其专业术语功能。
“副墨”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文字、诗文
源自《庄子·大宗师》中的“闻诸副墨之子”,王先谦集解引宣颖云:“文字是翰墨为之,然文字非道,不过传道之助,故谓之副墨。”
此处强调文字作为传递思想的工具,而非“道”本身。例如清代金农诗句“百氏菁华副墨传”,即指通过文字传承学术精华。
指副本
在文献学中,“副墨”可指代副本或誊录的文稿。例如宋代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提到“搜索副墨,録以求教”,即指寻找副本作为参考。
书法绘画中的辅助墨
在艺术领域,“副墨”指调节墨色浓淡的工具,如竹片、木片等,用于控制墨量或调和颜色,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
古代官员的别称(存疑)
部分来源称其为“辅佐君主的官员”,类似宰相副手,但此释义缺乏广泛文献佐证,可能与“幕僚”等词混淆。
如需进一步验证,可参考《庄子》注疏或书画技法类文献。
闇无天日傲慢少礼八乘傍午博弈补叙测揆岔儿长赓昌鼠虫害黜浮等腰點鋼斗霜傲雪凡格饭口泛论梵嫂法狱俘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问鬼计含薰阁喝彩贺家尖嘴缩腮搅首精神开晨抗迹牢盆帘衣利兵丽词离愤领荐峦嶂满园春色眉毛苗绪谬异末茶鸟哢逆伦清水衙门侵与杞梓连抱曲蔽沙堤沙殻子声技誓惩厮打嵩峻太液完租瓮下吴人不识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