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事理。《後漢書·儒林傳下·李育》:“﹝ 李育 ﹞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聖人深意,以為前世 陳元 、 範升 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理體,於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
(2).治政之體要。《北齊書·源彪傳》:“度支尚書 元脩伯 , 魏 文成皇帝 之後,清素寡欲,明識理體。”《舊唐書·辛替否傳》:“若以造寺必為其理體,養人不足以經邦,則 殷 周 已往皆暗亂, 漢 魏 已降皆聖明。”《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理體,猶言治體也,避 高宗 諱,以‘治’為‘理’。” 宋 王谠 《唐語林·言語》:“ 魏 徵 陳古今理體,言太平可緻, 太宗 納其言。”《元典章·刑部二·禁治遊街等例》:“遊街拷掠,誠非理體;若不禁治,枉傷人命,關係非輕。”
(3).論說體裁。 唐 李華 《<蕭穎士文集>序》:“ 賈誼 文詞最正,近於理體。”
“理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用法差異,可參考漢典()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理體》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個含義和用法。它既可以指代哲學思想中的"理"和"體",也可以指代事物的本質和形态。此外,它還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态度和風貌。
《理體》這個詞的兩個部首分别是"理"和"體",其中"理"是單獨一個字,它的部首是"王",總共有11個筆畫;"體"是單獨一個字,它的部首是"亻",總共有7個筆畫。
《理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在《詩經》、《論語》等經典文獻中都有所體現。在繁體字中,"理"和"體"的形态和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不同于現代的變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理體"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上仍然保留着基本的形态和意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理體》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的思想觀念很好,既注重道德修養,又關注身體健康,真是體驗了一種完整的理體。
2.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巧妙地結合了理和體,展示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與統一。
3. 他的外形雖然不起眼,但他的言行舉止完美地展現了一種健康的理體。
與《理體》相關的組詞有:
理解、體育、體驗、體悟、體系、思維、思考等。
近義詞:">
1. 一體:意指一物的整體;
2. 形體:指外部身體的形态。
反義詞:
1. 理性與感性:指理智和感情的對立與統一;
2. 心理與生理:指心理和生理的對立與統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