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滞的意思、否滞的詳細解釋
否滞的解釋
停滞;阻塞。 晉 葛洪 《抱樸子·勖學》:“汲汲於進趨,悒悶於否滞者,豈能舍至易速達之通塗,而守甚難必窮之塞路乎?”《晉書·李重傳》:“臣以革法創制,當先盡開塞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滞亦未易故也。”
詞語分解
- 否的解釋 否 ǒ 表示不同意,不認可:否定。 不,用在表示疑問的詞句裡:可否?。 不如此,不是這樣,不然:否則。學則正,否則邪。 可 否 ǐ 不好,壞,惡:否極泰來(“否”和“泰”,前者是壞卦,後者是好卦。指
- 滞的解釋 滞 (滯) ì 凝積,不流通,不靈活:停滞。滞留。滞銷。滞空。呆滞。滞産(産婦臨産後總産程超過小時者)。滞針。滞下(痢疾的古稱)。 遺落:“此有滞穗”。 暢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否滞”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阻塞不通
- 字源拆解:
- 否 (pǐ):本義為“閉塞”“阻隔不通”,與“泰”(通達)相對。在《易經》中,“否”卦象征天地不交、萬物不通的狀态。
- 滞 (zhì):本義為“停留”“不流通”,指水或其他事物停滞不前。
- 合成“否滞”:強調事物因阻塞、障礙而處于停滞、不流通、不順暢的狀态。可指具體事物(如水流、交通),也可指抽象事物(如仕途、運氣)。
- 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釋為:“困頓;阻滞。” (卷3,第161頁)
- 《辭源》(修訂本)釋“否”有“閉塞不通”義項,與“滞”結合,即指不通暢、受阻滞。
二、引申義:境遇困頓
- 由物理上的阻塞不通,引申指人的境遇、仕途、運氣等處于困頓、不順利、不得志的狀态。
- 例證:
- 常見于描述仕途坎坷,如“仕途否滞”(官運不通,升遷受阻)。
- 也可指運氣不佳,處境艱難。
三、用法特征
- 詞性: 主要作謂語或定語,描述一種狀态。
- 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尤其古典或正式文體中。
- 同/近義詞: 困頓、阻滞、蹇滞、坎坷、不順。
- 反義詞: 通達、順利、亨通、暢達。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收錄“否滞”詞條,提供精确定義與書證。其編纂依托大量文獻語料,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
-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雖未直接收錄“否滞”詞條,但對“否”和“滞”的詳盡釋義為理解合成詞提供了堅實基礎,是研究古漢語和詞語源流的重要辭書。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注重古代文獻中的詞語用法,有助于理解“否滞”在曆史語境中的具體含義和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否滞”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發音:根據權威來源,其讀音存在差異。 标注為pǐ zhì(參考《漢典》),而其他網頁(如、2)标注為fǒu zhì。兩種讀音的差異可能源于古今音變或多音字的使用場景不同。
二、詞語構成與含義
-
字義拆解:
- 否:古漢語中讀作pǐ 時,意為“閉塞、不通”,如《易經》中的“否卦”即表逆境;讀作fǒu 時,表否定。
- 滞:意為“停滞、阻塞”。
- 組合後整體含義為“事物或行為受阻,無法順利發展”,強調因外部或内部障礙導緻的停滞狀态()。
-
古籍例證:
- 晉代葛洪《抱樸子·勖學》提到“悒悶於否滞”,形容人在進取過程中因阻塞而産生的苦悶()。
- 《晉書·李重傳》中用于描述制度改革的阻礙:“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滞”()。
三、使用場景
- 個人層面:如事業、學習或計劃因困難受阻()。
- 社會層面:多用于描述制度、政策推行時的阻塞現象()。
四、補充說明
- 近義詞:阻塞、停滞、滞留。
- 注意:現代使用中,“否滞”較為罕見,多出現在古文或特定語境中。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确認讀音及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抱樸子》《晉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飽飏禀料閉壅不讬擦損充羁床棱穿孝初本撮口呼帝師凡曹仿徨失措汞粉功令孤莺涵管合窆衡嶺紅日嘩歡槐國蟻懷輯晃爛胡粵解暍急火火晶狀體金籍金雀錦營花陣決克科生老虎鉗竻木涼陰淩侪砻習麻婆豆腐美甘甘南蠻鴃舌南唐朒朓抛落黔黧翹秀青房沁緑碁品山木設品蛇鑽窟洞蛇知道識裁適用碎聒通允廂長小秋效首小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