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脫口而出。 清 陳其元 《庸閑齋筆記·難博學》:“廿四史、十三經、諸子百家,探口而出,問之不能窮。”
“探口而出”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tàn kǒu ér chū
基本含義
形容說話不經思考、直接表達,或指言辭直率、毫不隱晦。其核心含義與“脫口而出”相近,但部分語境中更強調坦率的态度。
詳細解釋
字面拆解
語境用法
相關說明
例句參考
目前公開資料中暫未收錄該成語的典型例句,實際使用時可結合具體語境靈活表達。
探口而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說話直率、毫不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形容人言辭直白,坦率直接。
拆分成語探口而出的部首是口(kǒu),它位于右邊。它的總筆畫數是5。
探口而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詩經·豳風·谷風》:“經始探口,言觀其旗。”這句話中的“探口而出”形容人言辭直率,由此成為了一個成語。
探口而出的繁體字是「探口而出」。
古代對探口而出一詞沒有特别的漢字寫法,一般仍然以現代标準字體書寫。
他總是探口而出,不管什麼事都坦率直言。
探訪、探詢、青口探舌
直言不諱、坦白直率、開誠布公
含糊其辭、拐彎抹角、迂回曲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