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一》:“太子,國儲副君,官屬師友必取天下英俊。”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 文帝 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 唐 王績 《贈李徵君大壽》詩:“副君迎 綺季 ,天子送 嚴光 。”
副君,漢語曆史稱謂詞,專指封建王朝中地位僅次于君主的儲君,即皇太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君主的副貳”,指代承擔輔佐君主、預備繼位職責的特定身份。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副”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判也”,引申為輔助、次要之意;“君”則指最高統治者。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史記·留侯世家》:“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後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後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後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張良建議呂後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邦見太子“羽翼已成”遂罷改立之念,此即“副君”制度在漢代的具體實踐。
該稱謂承載三重制度内涵:
曆代典章對副君權責有明确規範,《唐六典》規定“皇太子之寶,理軍務則用之”,宋代《慶元條法事類》更細化監國程式。這種制度設計既确保政權平穩過渡,又通過“君儲分權”實現權力制衡。
“副君”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核心含義:太子或儲君
這是該詞最普遍的用法,指代君主的繼承人。例如:
引申含義:副職的權威者
部分文獻中,“副君”也可指代地位僅次于正職的權臣或次級領袖,如提到的“副職的君主或權臣”,但此用法相對少見且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補充說明
建議在具體語境中優先采用“太子”這一核心含義,其他引申義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礙足礙手白首郎闆榜奔投赤臭傳領傳緻膠得性吊禮定驗短曆房缗浮環龜鱗豪黠熇熇河涸海乾荒湛誨心交贊汲郡古文頸脖舊調重彈絶問匡備岚霧蓮锷裡士流潦陸浚儀面暈名優抹骨牌偏醒骈殒破門搶金青蓮居士情招桡桃三薰善民舍眼石表術者誦覽太歳頭上動土倘若佻脫托公行私讬景凸現望道晩莫椀脫溫湯誤筆五大無神論閑曹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