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汲 冢書。參見“ 汲冢書 ”。
汲郡古文指西晉時期出土于汲郡(今河南汲縣)古墓的先秦竹簡文獻,特指戰國時期用六國古文書寫的典籍。該發現是中國學術史上首次大規模出土的簡牍文獻,對古文字學、曆史學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層釋義:
"汲郡"
指出土地域,即西晉汲郡(治所在今河南衛輝市)。該名稱源于秦代設置的汲縣,屬河内郡,漢代延續,至西晉泰始二年(266年)置汲郡。
"古文"
狹義指戰國時期東方六國(齊、楚、燕、韓、趙、魏)使用的文字體系,與秦系篆書(籀文)相區别。廣義泛指先秦手寫體文字,區别于漢代隸書。
西晉鹹甯五年(279年),汲郡盜墓賊不準(人名)盜掘戰國魏襄王墓(一說安釐王墓),發現大量竹簡。官府收繳後整理出文獻75篇,10萬餘字,包括:
這些竹簡用蝌蚪文(六國古文)書寫,内容涵蓋史書、占卜、小說等類别,史稱"汲冢書"或"汲郡古文"。
六國古文形體曲折,筆畫首粗尾細似蝌蚪,為研究戰國文字提供了實物樣本,推動"古文"學派的形成。
《竹書紀年》記載"堯舜禅讓"實為權力争奪,印證韓非"舜逼堯,禹逼舜"之說,修正儒家傳統史觀。
唐代以後原簡散佚,今本《竹書紀年》為後人輯佚。清代朱右曾、王國維等學者緻力于考訂殘卷,現存輯本約5萬字。
參見:
《漢語大詞典》"汲冢古文"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辭源》"汲冢書"釋文(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中國曆史大辭典·史學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
“汲郡古文”是古代文獻研究中的一個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與“汲冢書”直接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汲郡古文”即汲冢書,指西晉時期在汲郡(今河南衛輝)古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簡文獻。該名稱由出土地點(汲郡)和文獻載體(古文竹簡)組合而成。
如需進一步了解汲冢書的具體内容或相關考古研究,可參考《晉書·束皙傳》及現代考古學論著。
奧郁屏息鼻祖布車廠畈産後此後辏攏德庸吊環丁方濎滢蓋磨工娛療法櫃籤合江樓狠赳赳洪名嚼味嫁衣裳驚心駭神金籍金無足赤圈舍拘教句屦恪順狂風浪海利巴迷離惝恍名輩悂缪前郄起抃青缃逡廵去位散匪陝甘甯邊區申制十錢主簿是用受精豎儒四庫全書碎身粉骨掏火耙霆曦通風痛腳危樓穩靜相輔鄉賢祠象筵賢識消解骁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