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通音問。《後漢書·儒林傳下·趙晔》:“﹝ 趙曄 ﹞詣 杜撫 受《韓詩》,究竟其術。積二十年,絶問不還,家為發喪制服。”
“絶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不通音問
指長期斷絕音訊或消息。該釋義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記載。例如《後漢書·儒林傳下·趙晔》提到,趙晔“積二十年,絶問不還”,家人因此為他發喪。
極特殊的問題(較少見)
提到該詞可引申為“極難回答的問題”,但其他文獻中未明确支持此用法,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延伸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方言用法,可參考《後漢書》及漢典等來源。
《絶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停止問詢、結束詢問。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組旁是“糸”(意為絲),邊旁是“口”(意為嘴)。
《絶問》的部首是“糸”和“口”,行書寫法是先寫組旁的“糸”,再寫邊旁的“口”。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絶問》是簡體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寫作“絕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絶問》被寫作“絕問”。
1. 他對我的問題置之不理,直接絶問。
2. 我們必須絶問過去的錯誤,為未來做好準備。
1. 絶裂:指斷裂、分裂。
2. 絶交:指徹底中斷交往關系。
3. 絶唱:指不再演唱,停止歌唱。
1. 停止:表示暫時或完全中止。
2. 結束:表示某事物完結或終止。
1. 繼續:表示繼續進行或延續。
2. 追問:表示追求回答或進一步詢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