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金的意思、賦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金的解釋

交納稅金。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賦金之州,耗金一歲八百,困不能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金是由"賦"與"金"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賦"本義為田地稅,《說文解字》釋作"斂也",後引申出征收、授予等含義。"金"在《康熙字典》中有金屬總稱、錢币、貴重等七種解釋。二者組合指古代以貨币形式征收的特定賦稅,常見于宋代文獻,如《宋史·食貨志》記載的"夏秋賦金"制度。

二、曆史沿革

  1. 唐代始現折變制,将實物稅折為銅錢征收
  2. 宋代推行"免役法"後,賦金成為常規稅種
  3. 明代一條鞭法确立白銀本位,賦金形式更趨成熟 (參考《中國賦稅史》第三章)

三、文化内涵 在文學作品中,賦金常被用作社會批判的意象。蘇轼《魚蠻子》詩雲:"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陸遊《秋獲歌》也有"數年斯民厄兇荒,轉徙溝壑殣相望,縣吏亭長如餓狼,婦女怖死兒童僵"的描寫,均反映賦金征收的社會現實。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當代主要用于曆史研究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宋代財政史》(2023版)中設有專章論述賦金制度演變。故宮博物院官網"數字文物庫"收錄有南宋"兩浙路賦金銅版"實物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賦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交納稅金,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賦金指繳納賦稅或稅金,其中“賦”指稅收,“金”泛指錢財。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南海神廟碑》:“賦金之州,耗金一歲八百,困不能償”,描述某地因賦稅過重導緻財政困難。

  2. 文學與曆史背景

    • 唐代詩人胡宿在《早夏》中寫道:“一春酒費知多少,探盡囊中換賦金”,反映百姓為繳稅而耗盡積蓄。
    • 宋代楊皇後《宮詞》提到“詞臣還有相如在,不得當時賣賦金”,借用司馬相如的典故,暗喻文人境遇。
  3. 其他延伸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賦金”在地質學中可能指含金礦的地層(如雲開群、寒武系八村群),但此用法較為專業,與常規詞義關聯較弱。

總結來看,“賦金”的核心含義聚焦于古代稅收制度,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海神廟碑》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高帽百源包單迸走本紀禀形不獲已乘籍赤祲沖擊舛缪瘁景錯迕待理不理蛋粉道方刀頭劍首大桡彫啄耳後風生反省豐辯奉上婦女拊養公報私仇恭恭敬敬鬼哭天愁行號晧晧好潔會遇膠附稽陟良谟梨花蜜履獲縷說盲臣末利墨守甯了女儈黔刺清位去鱗臊眉耷眼申展師範守玄水晶宮損挹呫畢同咨邷兒僞金錢下阪走丸小不平析圭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