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交錯,錯雜。《文選·宋玉<風賦>》:“耾耾雷聲,迴穴錯迕。” 李善 注:“錯迕,錯雜交迕也。”
(2).矛盾;錯亂。 唐 杜甫 《石筍行》:“政化錯迕失大體,坐看傾危受厚恩。” 清 顧炎武 《書女娲廟》詩:“北極偏高南極低,四時錯迕乖寒暑。” 清 趙翼 《贈相士彭鐵嘴》詩:“然而按舊譜,有時亦錯迕。”
(3).違逆;不如意。 唐 杜甫 《新婚别》詩:“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明 高明 《琵琶記·臨朝感歎》:“人事多錯迕,羞彼雙鴛鴦。” 清 黃景仁 《金縷曲·送楊才叔試令甘肅》詞:“人説用才多錯迕,我説此行偏好。”
“錯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uò wǔ,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交錯、錯雜
指事物相互交叉混雜的狀态。例如《風賦》中“回穴錯迕”描述風聲回旋交錯的景象。
矛盾、錯亂
表示事物或現象存在沖突、混亂。杜甫《石筍行》用“政化錯迕失大體”暗喻政治教化混亂失序;清代趙翼的詩句“按舊譜有時亦錯迕”則指傳統規則與實際存在矛盾。
違逆、不如意
多用于表達現實與意願相悖。杜甫《新婚别》中“人事多錯迕”感歎人生際遇的無奈;《琵琶記》中“羞彼雙鴛鴦”亦通過對比凸顯現實與理想的沖突。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