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獲已的意思、不獲已的詳細解釋
不獲已的解釋
不得已。《後漢書·獨行傳·嚴授》:“﹝ 張顯 ﹞蹙令進, 授 不獲已,前戰,伏兵發, 授 身被十創,殁於陣。”《新唐書·沉既濟傳》:“四方形勢,兵未可去,資費雖廣,不獲已為之。”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妾兄 鄭相 幼子 恒 ,年今二十, 鄭相 以親見屬,故相不獲已,以 鶯 許之 恒 。” 清 王韬 《淞隱漫錄·田荔裳》:“若以非禮相幹,雖死非所聞命……如不獲已,焰坑血湖,刀山劍嶺,皆我畢命所也,一任處置,何足懼哉!”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網絡擴展解釋
“不獲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理解:
1.基本釋義
- 含義:意為“不得已”,表示在無奈或被迫的情況下采取行動。
- 拼音:bù huò yǐ。
2.古籍例證
- 《後漢書》:“授不獲已,前戰,伏兵發,授身被十創,殁於陣。”描述嚴授在被迫情況下迎戰。
- 《新唐書》:“四方形勢,兵未可去,資費雖廣,不獲已為之。”指因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行動。
- 清代王韬《淞隱漫錄》:“如不獲已,焰坑血湖,刀山劍嶺,皆我畢命所也。”強調甯死不屈的無奈選擇。
3.使用場景
- 語境: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描述因外部壓力、現實條件限制而無法避免的行為。
- 例句:如“數辭不獲已”(多次推辭未果,最終不得已接受)。
4.其他觀點
提到該詞引申為“不滿足現狀,追求更高目标”。但這一解釋未見于多數古籍和權威來源,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理解,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不獲已”核心含義為“不得已”,強調被動性,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傳統表達。若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新唐書》等來源(如、9)。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獲已
不獲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不以已足,不滿足現狀,追求更高更好的境界和成就。下面是關于不獲已的詳細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獲已的拆分部首是一手 "一" ,筆畫數為5畫。
來源
不獲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養生主》:“安得為不獲已”,後來逐漸形成成語,用來表示追求進取、不滿足現狀的意念。
繁體
不獲已的繁體寫法為「不獲已」。
古時候漢字寫法
不獲已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明确的變化記錄,但現代使用的“不獲已”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寫法。
例句
他在事業上一直不獲已,總是追求進步。
她勤奮好學,不畏困難,永遠都不獲已。
組詞
不獲已可組成其他詞語,例如:不獲自足,不獲已足。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永不滿足、追求進步、求取更高。
反義詞
反義詞可視為相對概念,包括:安于現狀、知足常樂、滿足現狀。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