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箭的意思、浮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箭的解釋

謂漏壺上指示時刻的箭頭。《後漢書·律曆志下》:“孔壺為漏,浮箭為刻。”《文選·張協<七命>》:“浮箭未移,再踐千裡。” 李周翰 注:“浮箭謂水漏刻日時節者。” 唐 褚亮 《奉和詠日午》:“曦車日亭午,浮箭未移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浮箭是古代計時儀器“刻漏”(也稱漏壺)的核心部件,指漂浮在受水壺液面上、帶有刻度的箭形标尺。其原理是通過水位上升推動浮箭豎直上浮,觀察箭杆上刻度對應的水位線來讀取時間。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術語定義與結構

浮箭通常由木質或銅質箭杆制成,垂直置于受水壺中。箭身刻有等分刻度(早期為100刻,後改為96刻對應一晝夜),隨着壺内蓄水增加,浮箭隨水位同步上升,通過固定參照點(如壺口邊緣)指示時辰。其名稱源自“浮于水面的箭狀标尺”這一直觀特征。

二、工作原理與計時功能

在補償式刻漏系統中(如唐代呂才設計的四級漏壺),浮箭與虹吸管、分水槽等構件協同運作。通過多級供水壺穩定水流速度,減少水位波動對浮箭的幹擾,顯著提升計時精度。浮箭刻度每刻約合現代14.4分鐘,可精确測量時辰(如子時、丑時)和更小的“刻”單位。

三、曆史應用與文獻記載

  1. 天文與曆法:漢代《史記·曆書》已記載刻漏制度,浮箭為官方天文機構(如司天監)測算節氣、校準曆法的工具。
  2. 宮廷儀式:唐宋時期,浮箭刻漏置于皇宮計時台(如北京故宮交泰殿),為典禮活動提供标準時間。
  3. 軍事調度:《武經總要》描述軍營以浮箭計時安排輪哨,确保防務有序。

四、現代研究與文化價值

科技史學者依據《新儀象法要》《宋史·天文志》等古籍,複原浮箭結構,證實其代表11世紀世界領先的計時工藝。現存實物如元代延祐漏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印證了古代工匠對流體力學和機械設計的深刻理解。


權威參考資料:

  1. 清華大學科技史研究所《中國古代計時儀器專題研究》
  2. 故宮博物院官網“宮廷計時儀器”數字檔案
  3. 《漢語大詞典》“浮箭”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4.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科技文明”常設展陳

網絡擴展解釋

“浮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計時工具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浮箭”指古代漏壺(水鐘)上用于指示時間的浮标裝置,通常由竹或木制成,表面刻有刻度。其原理是通過水位變化帶動浮箭升降,從而顯示時間推移。

二、字義分解

  1. 浮:
    • 本義為“漂浮于液體表面”(與“沉”相對),引申為可移動的、表面的、暫時的特性。
  2. 箭:
    • 原指古代竹木制的帶羽毛箭頭兵器,此處借指形狀細長的标尺部件。

三、曆史應用

  1. 結構功能:
    漏壺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孔壺)注水後,水流勻速滴入下層,浮箭隨水位上升,通過刻度指示時辰。如《後漢書·律曆志》記載:“孔壺為漏,浮箭為刻”。
  2. 文學引用:
    唐代褚亮詩句“浮箭未移暉”描述正午時分浮箭尚未移動,體現其計時用途。

四、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更多技術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及唐代詩文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悴哀飒菴藹班見霸權編列測旗刬的程役馳獵彫缋吊眉阿堵物幹老子高昂根號苟延殘喘寡不勝衆衡鹿化分會典講戎減賈檢勒健馬箋疏腳踩兩隻船金闆居樂侃侃誾誾空幻空胸困笃括羽劉綱籠照密谟疲悴破鼎僑民挈還绮幔青祝敺掠然納瑞色盛迹神往神來石華詩郵思春太倉一粟望古遙集微煦想似哓呶亵視溪狗洗浣